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林薇姐本来想一起来的,但是福利院临时有事走不开,让我带孩子们来体验编竹筐。”周明正从车里搬下来几个纸箱,笑着说,“她说城里的孩子少见这些东西,得多摸摸泥土,多接触接触自然,才长得结实。”
丫丫是第一个冲过来的,她穿着粉色的小裙子,扎着两个羊角辫,一把抱住牛雅溪的腿,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雅溪姐!我带了蜡笔来,等编好了竹筐,我要给它画好多好多花纹,画成最漂亮的篮子!”她的小书包上别着片最大的枫叶,边缘都被摸得有些磨圆了,看得出来她很宝贝。
牛雅溪弯腰抱起丫丫,在她脸上亲了一下,笑着说:“好啊,等丫丫编好了,姐姐帮你一起画,保证让你的篮子成为最特别的。”
父亲从屋里找出些粗实的竹篾,用刀裁成短截,分给每个孩子:“咱今天编个简单的小篮子,不难,能装你们的蜡笔和小零食。”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捏篾、缠绕,语气耐心得不像话。孩子们围坐在石桌旁,小手里捏着比他们手指还粗的竹篾,学得有模有样,虽然动作笨拙,却都格外认真。
丫丫的小手力气小,竹篾在她手里总是不听话,编出来的篮子歪歪扭扭的,一边高一边低。她有些委屈地撅起小嘴,差点哭出来:“雅溪姐,我编不好……”
牛雅溪蹲在她身边,轻轻擦掉她眼角的泪珠,柔声安慰:“丫丫已经很棒啦,第一次编就能编成这样,比姐姐小时候厉害多了。”她拿起丫丫手里的竹篾,帮她调整了一下,“你看,稍微往这边挪一点,力道轻一点,它就听话了。”
在牛雅溪的鼓励下,丫丫又重新鼓起勇气,继续编了起来。虽然最后编出来的篮子依旧不算规整,但她却开心得不得了,跑到院角摘了朵蒲公英,小心翼翼地插进篮子里:“这样篮子就更香了,蒲公英是最好看的花。”
牛雅溪给每个孩子都了块素色的小布和几股彩线:“咱们再绣一片小叶子,缝在书包上好不好?以后看到这片叶子,就想起今天在平安村编竹筐的日子。”
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小手指捏着小小的绣花针,笨拙地往布上扎。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把线绕得乱七八糟,结成了一个大疙瘩,怎么也解不开,急得眼圈都红了,快哭了。牛雅溪看到了,赶紧走过去,蹲在他身边,耐心地帮他理线:“别急,慢慢来,线要顺着理,就像梳头一样,不能使劲扯。”她的声音温柔,动作轻柔,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
三叔举着相机在孩子们中间穿梭,镜头里,孩子们的小手和竹篾、彩线缠在一起,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他们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金。他按下快门,把这些珍贵的瞬间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把照片递给我看:“你看这张,叫‘手心里的春天’,多动人。这些孩子的笑脸,比啥艺术照都有感染力。”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一片温暖的橘红色。周明正看时间不早了,开始招呼孩子们准备回去。每个孩子都拎着自己亲手编的小竹篮,篮子里装着母亲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槐花糕,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依依不舍地和父亲、牛雅溪告别。
丫丫拉着牛雅溪的手,不肯松开:“雅溪姐,我明天还来好不好?我要把叶子绣完,还要跟陈爷爷学编蝈蝈笼。”
“好啊,”牛雅溪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满是温柔,“姐姐给你留着最好看的绿线,陈爷爷也会等着教你编蝈蝈笼的。”
送走孩子们,院子里并没有安静下来。李教授的学生们在院里搭起了临时工作台,几盏台灯的光透过窗户照出来,在夜色里像是几片温暖的小月亮。林晓还在执着地练习编竹环,一遍又一遍,竹环越编越圆,手法也越来越熟练;张辰则帮着牛雅溪整理绣线,把不同颜色的线分门别类地缠在线轴上,两人对着灯光,讨论着哪种黄色更像春天迎春花的花苞,哪种绿色更接近老槐树的新叶。
父亲坐在门槛上,手里摩挲着一个快编好的蝈蝈笼。竹篾的纹路在他手里流转,像流水般起伏有致,每一个结都打得工整漂亮。他沉默了很久,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几分感慨:“俺这辈子没走出过平安村,守着这几亩地,靠着这编竹篾的手艺养活一家人,从来没想过,老了老了,这不起眼的手艺还能被这么多人待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蹲在他身边,看着他手里的蝈蝈笼,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叔的手艺好,就像这老槐树一样,看着普通,根却扎得深着呢。以前是没人现,现在有人来了,自然就知道它的好。”
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堆在一起,像盛开的花:“你这孩子,嘴越来越甜了。”他低头继续摩挲着蝈蝈笼,竹篾的温润透过指尖传来,“其实俺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出去闯闯,可你奶奶身体不好,你爹又走得早,家里离不开人。后来就守着这片山、这手艺,一守就是一辈子。”
夜风穿过院角的蒲公英,带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吹得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我望着屋里透出的灯光,听着竹篾摩擦的“沙沙”声、银针刺布的“咚咚”声,还有学生们偶尔的低声讨论,忽然觉得,平安村的夜晚从来没这么热闹过。这些从外面来的年轻人,带着新想法、新技法,像一缕春风吹进了这沉寂多年的老院子,让沉睡的手艺慢慢醒了过来,也让这古朴的村庄焕出了新的生机。
牛雅溪忽然抬起头,对着灯光端详着手里的绣品,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张辰,你看,这样配色是不是更像槐花?”她手里的布面上,几朵槐花已经初具雏形,米白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逼真。
张辰凑近了些,仔细看了看,点头称赞:“太像了!尤其是花蕊的颜色,不深不浅,正好还原了槐花的样子。你这配色天赋,真是天生的手艺人。”
牛雅溪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红,低下头继续绣着:“我就是照着院里的槐花绣的,天天看,自然就记得清楚了。”她的针脚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槐花的轮廓在她手下渐渐清晰,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布面上飘落下来。
林晓终于编好了一个完美的竹环,她举着竹环,兴奋地跑到父亲面前:“陈叔,您看!我编好了!”竹环圆润光滑,纹路清晰,完全看不出是新手的作品。
父亲接过竹环,仔细看了看,眼里满是赞许:“不错不错,学得真快,比俺当年学的时候强多了。”他把竹环还给林晓,“这手艺啊,就得勤练,熟能生巧,以后你回到村里,也能教别人了。”
林晓重重地点点头,把竹环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我一定好好教,让我们村的人也能靠这手艺过上好日子。”她的眼神坚定,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像极了三叔早上拍的那株蒲公英。
夜深了,学生们才渐渐散去,院子里恢复了宁静。父亲把编好的蝈蝈笼挂在屋檐下,竹笼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母亲端来两杯热茶,递给我和父亲:“天凉了,喝点茶暖暖身子。”
我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流下,暖意蔓延全身。“娘,你说这非遗工坊办起来,咱村真的能好起来吗?”我忍不住问道,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母亲笑了笑,眼里满是笃定:“会好的。你爹的手艺好,雅溪的绣活也俏,再加上李教授和这些学生们帮忙,还有县里扶持,肯定能行。”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不住人,等工坊办起来了,说不定他们就愿意回来了,守着家,守着手艺,日子也能过得热气腾腾。”
父亲喝了口茶,点点头:“你娘说得对。手艺传承下去了,村子才有根,日子才有奔头。”他的目光望向院外的田野,仿佛已经看到了将来村里热闹的景象。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院门外就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王科长带着施工队来了,十几个人,拉着材料和工具,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村里。村民们听到动静,都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些外来的施工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是要干啥呀?这么大阵仗。”
“听说要建啥非遗工坊,以后能让城里人来咱村玩,还能卖咱村的手艺活呢。”
“真的假的?那以后咱不用种地也能挣钱了?”
村支书站在一旁,大声给大家解释着:“乡亲们,这是县里给咱村的好机会!王科长带着施工队来,就是要把咱村的厢房改成体验区,搭起展柜,以后咱村的竹编、刺绣就能卖给游客了,大家也能跟着挣钱!”
村民们听了,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愿意帮忙。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主动上前,帮施工队搬材料;年纪大的老人则端茶倒水,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施工队很快就投入了工作。他们先清理了厢房里的杂物,把墙壁重新粉刷干净,地面铺上了防滑的木板。院子里,玻璃展柜的材料堆了一地,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组装着,阳光照在玻璃上,反射出七彩的光,耀眼夺目。
李教授的学生们也没闲着,他们帮着规划展区,林晓在墙上画起了竹编纹样,她的画工很好,几笔下去,一株亭亭玉立的竹子就出现在了墙上,栩栩如生;张辰则和牛雅溪一起,设计着刺绣体验包,他们把不同颜色的线、素布、绣花针都装在一个个精美的小袋子里,还在袋子上印上了平安村的ogo——一只绣着槐花的小鸟,旁边缠着竹编的纹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全文终,结局1v1。本文各种天雷滚滚玛丽苏肉到吐请自带粗长避雷针)女大学生薛知晓有个小秘密,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躲宿舍被窝里如饥似渴的看肉文,并把自己代入女主。。结果自己掉进看过的肉文各种各样的play里。。。...
老爸!快跑啊!老妈追上来了!正在全力跑啊!你们两个给我站住!我说过不许在家里打闹!我最喜欢的花瓶!刃一阳!啊啊啊啊啊!X2烬凯多大哥,莉莉大姐头和大和小姐又闹起来了啊。奎因貌似是大哥训练大和小姐,把大姐头的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众人那就难怪了(捂脸)(作者被海贼王和之国那里的全员小丑恶心到了,...
发疯女主带着小游戏穿越宫斗世界,任务自由有奖无罚,病痛冷热全部屏蔽,这么爽的金手指不造作都对不起自己。于是女主开始嘎嘎乱杀,剧情也疯狂漂移。安陵容的剧本变成了魏嬿婉的剧本变成了辉发那拉淑慎的剧本变为了乌拉那拉宜修的剧本变成了宫斗真好玩,她还能再斗三百年!女主高功能反社会,混乱中立乐子人,无差别创人,不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