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棠棣
齐王虽对郑国公的身体状况有所预料,但是当五月末传来一代枭雄离世的消息,他还是震惊未免太快了。
按遗诏,王位传给了郑忽。时局却依然飘忽不定,七月郑国公刚刚下葬,子突便向郑忽表明离去之意,说过去这些年朝堂之争都是误会,希望兄长给他一个机会,可以移居宋国,馀生做一个安稳公子。
祭仲力谏不可放虎归山,宋国是子突母亲的母国,若真要驱逐子突,大可将子突送入齐国或卫国,这样才能杜绝後患。可郑忽却为此事发了脾气,他不想刚上任就给衆人落下一个心肠狭隘,容不下弟兄的名声。
诸儿听到这个消息时,子突已经到宋国了。他虽深感不妥,但也只得提醒郑忽多提防子突。如今看似大局已定,但随时可以翻云覆雨。
九月的时候,子突的母亲雍姞思念子突,向郑忽求情,想回宋国小住一段时日。郑忽想到之前祭仲和诸儿的提醒,心中虽不情愿,又不愿直接拒绝雍氏,便建议由祭仲陪送雍氏回宋,以便见机行事。祭仲心中直骂郑忽优柔寡断,无奈中随雍氏一起上了路。
到了宋国後,祭仲只管去宋君那里复命,谁知那宋君早令人在朝外安排了甲士,待祭仲聘礼行毕,甲士们便从朝外涌上生擒了祭仲。祭仲又惊又气,大喊:"我乃郑国将军,你们好生大胆,竟敢将我私自缉拿!"
宋君却笑眯眯地说:"祭将军勿慌!请移步到军府上详谈。"祭仲随後又被带到了一个深宅大院,待要打听所处何地,宋国的太宰华府督手中拿着一罐酒笑盈盈地朝他走来。
祭仲和华府督以前在战场上曾交手过几次,算有些交情,此时看到华府督好似看到了救星,也不管周围围得水泄不通的将士,朝华府督大喊:"华将军救我!"
华府督大声呵斥一声,那些将士们齐齐放下长矛利箭,华府督走上前拉住祭仲的手,将他迎向内厅,内厅早已布置好酒宴。
原来这华府督早和宋君串通好了的,设这个局的目的便是说服祭仲倒戈,驱除当今国君郑忽,改立子突为郑国国君。祭仲得知华府督来意後如何肯从,如今郑国公下葬不足两月,郑忽刚刚祭拜太庙举行完登基大典,宋国便要插手郑国内务。
祭仲愤愤说道:"今春宋君刚和我郑国在乌曹会盟,宋君当时声声说要协助我郑国长治久安。如今老国君尸骨未寒,难道宋国就要抛弃誓言?"
华府督也不觉难堪,说道:"子忽虽被立为太子,但为人柔懦,郑国需要的是和老郑君一样有作为的君主,难道祭老将军忍心让郑国公打下的江山这轻易便付之东流?"
祭仲心想,子忽柔懦不假,但随郑国公征战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且素来体恤百姓,又和齐国关系甚笃,将来无论是外交丶征战还是治理国家,做一个守成之君,也是足够了。
哪像子突,自小在宠爱中长大,性子暴虐,又爱在暗中策划行事。相比之下,还是子忽更适合国君之位。想至此,便打算不再理睬华府督,任由他费尽口舌。
谁知华府督早有准备一般说道:"将军如果不接受宋国的建议,那麽我国君将会命大将军南宫长万发车六百乘,送公子突杀回郑国。只是在出发前,要拿老将军的头来祭下军旗咯!"
祭仲惊怒交加,他没有料到宋国协助子突夺权的决心是如此大,若自己今日不从,冤死在刀下,家中的妻女仆役,那麽多人都将何去何从?子突若带着宋军杀入国内,自己执掌三军却身首异地,郑忽是否能经得起这场风雨?保得住性命和王位?
不若先暂时屈服于华府督,待日後回到郑国时再从长计议。左思右想,最後只得长叹几声,不得已接受了宋国的胁迫。
这子突到了宋国两个月,每日不是长吁便是短叹。他外父早知他心中所想,只是不做点破,暗地里却把子突的情况一一向宋君禀报。
宋君冯当年因争位失利,曾在郑国潜居数年,最後还是郑国公帮他复了位,这些年他也一直兢兢业业跟在郑国後面,甘做郑国公的小弟。谁知郑国公刚逝,宋君便想借机扭转宋国的局面。
待到说服祭仲倒戈後,宋君又去威胁子突,说郑国祭仲前来宋国奉子忽的命来捉拿他回郑国。宋君念子突的母亲是宋国人,愿意协助子突回郑国夺权,只是事成之後,郑国要割让三城之地给宋国,另外要白璧百双,黄金百两,另外每年还要向宋国进贡谷物三万钟。
子突不曾预料宋君竟愿帮他打回郑国,虽然条件欺人,但他担心自己若不从,被祭仲压回郑国後前景堪忧,只得半推半就答应了宋君,允诺自己登上王位後必好好报答宋君恩情。
如此商议後,子突和他的外父最宠爱的幼子雍纠化装成随行的商贾,驾车跟在祭仲後面,一起回到了郑国。
祭仲回国後,对外宣称自己的脚在途中受了伤,无法上朝。郑忽想着祭仲奔波劳累,便先托付朝中几位重臣去祭仲府里问候。
到了祭仲府邸,衆人发现祭仲脸色红润,衣冠齐整地站在门厅迎接大家。大家正摸不着头脑间,祭仲说道:"诸位能来,皆是体恤我祭仲年事已高。和各位实话说,我如今患的不是足疾,而是心病。
我这次赴宋,宋君说当年咱们老国君独宠子突,今春会盟时曾暗中嘱咐宋君,待他百年之後要辅佐子突当政。现在宋国派了他们的大将军南宫长万率车六百乘,已等待在我郑国城门。如今局面,各位大臣觉得我们该如何破解?"
大臣们听了祭仲的话,都後悔不该今日前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却谁也不敢说话。祭仲又说:"如今公子突已随我回到郑国,就在我府邸上。各位大臣是否愿意拥立新君,以解郑国围困之局?"
这时高渠弥站了出来:"将军此言,高瞻远瞩,全是为了社稷。如今国君新逝,将士都还在哀痛之中,若要应战,并无必胜把握。我愿跟随将军,拥立新君。"
这高渠弥性子狠辣,曾在和周天王的葛之战中作为中军大将,当时他队伍里的祝聃一箭射中了周天王,若不是郑国公阻拦,他还要乘胜追击。
後来郑国公要封高渠弥为上卿,郑忽曾极力反对,认为他心中没有仁义礼节,容易叛上,郑国公听了子忽的建议,便没有加封高渠弥。
因为此事,这些年高渠弥对子忽一直怀恨在心,只是是畏于郑国公和祭仲不得发作。如今祭仲倒戈,他心中只有欢喜,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应和。
其他大臣看两个大将军都已经表态,说不定是早已串通,又看到帐後有人走来走去,皆担心帐後有甲士埋伏,于是便一个接一个懦懦地答应了。这时祭仲唤子突姓名,子突从帐後走出,祭仲和高渠弥先跪拜在地,其他人没奈何,也匍匐在地。
祭仲将一早准备好的文书拿出,请衆人签字画押,上面写着:"宋人重兵纳突,谅臣等不能事君。"然後让下人将此书和另一封密信一起送往宫中。
在另一封密信中,祭仲详细描述了自己到宋国後如何被拘,如何不从,宋君如何威胁自己要将自己身首异处,又安排多少军队攻郑。
自己虽全是无奈,但迫于形势只能做出下下选。但自己一片赤心全在郑忽处,忘郑忽不若从权,暂时避位,待他日时局稳定後,自己会再谋划将他接回郑国复位。"
这时有宫人来报,说城外有大军压境,郑忽悔恨不已。他平日最信任祭仲,军中大权六分在祭仲处,三分在高渠弥处,自己留的一分,只是为了保护宫内安全。
如今祭仲和高渠弥都在文书上画了押,他清楚此刻匆忙应战只有输的份,更可能鱼死网破,便匆匆收拾了随行物品,连他的夫人陈妃都不带,只带了百馀名骑兵,从城後门走了。
子亹和子仪见子突如此厉害手段,知道郑国不再是能居之地,子亹奔蔡,子仪奔陈。诺大的一个郑宫,短短几个月竟变成了孤岛一样。宫内的仆役丶小臣们也都是行色匆匆,尽量谨言慎行,唯恐一个不小心就丢了性命。
郑国国内政变的消息传入齐国时,已经是十月了。大臣中有人震惊,有人叹惋,也有人不愿相信,无人想到打下一片江山的郑国公,去世後短短数月,国内政局就发生了如此巨变。
只有诸儿担心郑忽去向,若郑忽离开郑国,第一应该来投奔的便是自己,可是为何到现在他还没有郑忽的任何消息?他既焦躁又不安,向齐王申请要亲自出国搜寻郑忽的消息。
谁知齐王却有了消息,前几日卫君有信来,说郑忽已经到达卫国都城朝歌,卫君按照公子的待遇赐了郑忽府邸和侍从,因为郑国和齐国关系亲密,故卫国来此书信向齐王通告情况,请齐王不必挂心。
齐王心中一边感叹郑忽的品性,一边感叹卫君的为人。明明郑忽和诸儿有莫逆之交,若郑忽前来投奔,齐国无论如何都要以上宾之礼相待。若郑忽要诸儿协助他复位,恐怕自己也难以直接劝诸儿坐观钓鱼台。可郑忽偏偏选了和郑国交情不深的卫国,这里面很难说不是郑忽为了诸儿不陷入两难而故意为之。
而卫君为何立即将此消息传给自己?一方面是打探齐国对于此次郑国内乱的立场,同时也是向齐国变相邀功,收容一个在诸侯中声名俱佳的公子,对卫国的声望有益无害。若郑忽将来复辟成功,卫国更是最大的功臣。
诸儿听说郑忽在卫国的消息,总算是一颗心落了地。他打算立即奔卫,齐王知道无法阻拦,只是劝慰他悄悄入卫,不惊动卫君为佳。现在郑国国内局势扑朔迷离,齐王并不想公开支持郑忽。让诸儿去见一见郑忽,一则可以尽了二人的情谊,二则也可以探一探郑忽的打算。
诸儿只带了二十馀人,全是一等一的高手,当夜便奔向朝歌。秋夜露重,路边的秋虫还在茍延残喘,吟唱着最後的残乐。诸儿莫名的烦躁,烦躁中又夹杂着兔死狐悲的感伤,往常他出兵作战,常常是郑忽与他或并肩作战或遥相呼应,他总有一种一往无前的锐气,原来这锐气是郑忽给的。如今只是去卫国的几百里的路,他却有种走不到尽头的心慌。
朝歌还是到了,听说卫君赐给郑忽的宅子在卫宫西南门外两里路左右。朝歌的西南门,白日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夜里上了灯,鳞次栉比丶影影幢幢的房屋里,是劳累了一日歇息的百姓,也是入朝歌城借宿的旅人。
此处虽然不如朝歌东门外官宦居住区安静丶整洁,卫君把郑忽隐匿在这里,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开门便可享受朝歌城的热闹;若一日有郑国子突的人马寻来,无论是躲是逃,都再便利不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书香门第整理┃┃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生化之求生路作者大世界文案啊…一声惨叫,顺子从噩梦中惊醒,冷汗淋淋的双手紧紧握专题推荐大世界在线阅读txt下载加入书架...
...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生了里氏78级地震,2oo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生了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812天津滨海新区生爆炸,83o美国休斯顿生了五百年一遇的洪水,127美国加州生了巨大火灾不管是地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