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望霞台上,墨渊老人一番振聋聩的点化,如同在迷雾笼罩的荒原上点亮了一座灯塔,为李清河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那一夜,李清河辗转反侧,脑海中反复回响着“璞玉未琢”、“心如明镜”、“映照万象”、“承载万理”这些字眼,心中激荡难平。长久以来因“凡尘脉”而生的自卑与焦虑,如同冰雪遇阳,悄然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和前所未有的坚定。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棂,李清河拿起扫帚走向外院时,他的心态已截然不同。以往,扫地是劳作,是职责,是隐匿身份的必要手段。而今,他将其视为“磨镜”的第一步。他不再急于完成,而是将心神彻底沉入其中。
手腕轻转,扫帚划过青石板,出舒缓的“沙沙”声。他不再觉得这声音单调,而是仔细聆听其中蕴含的节奏——扫帚与地面摩擦的轻重缓急,与风吹竹叶的簌簌声、远处溪流的潺潺声如何交织成自然的乐章。他用心感受脚下石板的平整与微小的起伏,感知落叶的重量与湿度,甚至能察觉到晨露蒸时带起的微弱地气变化。他的呼吸与动作浑然一体,心神空明,仿佛不是在扫地,而是在用扫帚“阅读”着这片土地的纹理与韵律,与之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每一次挥扫,都像是在擦拭心镜上的尘埃,使其愈澄澈,更能映照出周遭环境的细微变化。
完成洒扫,他步入博闻阁。以往读书,他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或为寻找线索,或为增长见闻。如今,他放下了功利心,纯粹以“明理”为目的。他不再局限于某一类书籍,而是随心所至,可能上午捧读《水经注疏》,探究江河奔流的势能与地脉走向的关联;下午翻阅《匠作考工》,琢磨器物结构中的力学平衡与灵纹篆刻的能量导引有何相通之处;傍晚或许会拿起一本《棋经十三篇》,体会方寸棋盘上蕴含的阴阳消长、进退取舍之道。
他读书的方式也变了。不再追求读强记,而是慢下来,字斟句酌,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智慧。读到精妙处,他会掩卷沉思,结合自身扫地、煎茶的体验,尝试理解其背后的“理”。例如,读到“水无常形,因地制流”,他便联想到扫地时顺应风势尘土走向的高效,以及自身引动地气时需顺势而为的教训,对“顺势”之理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种跨领域的联想与印证,让他对“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变得鲜活、立体起来。
午后为楼中弟子煎茶,也成为他修行的一部分。他更加专注地感受水火相济的微妙平衡,茶叶在水中舒展时生命能量的释放,以及不同茶具对茶汤气息的影响。他尝试将扫地时体悟到的“韵律感”融入煎茶过程,让注水、投茶、出汤的每个动作都流畅自然,暗合某种节拍。渐渐地,他煎出的茶,那份宁神静气的效果似乎更加显着,饮者不仅能解乏,有时甚至能灵光一现,想通某个读书时遇到的难题。这并非他注入了灵力,而是茶汤中蕴含的那份由极致专注与对“理”的领悟所带来的和谐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饮者的心神。
夜晚,他不再急于修炼《养身诀》积攒那微薄的真气,而是静坐冥想,回味一日所见所感,梳理心中所悟之“理”。他内视自身,那丝暖流依旧微弱,但运转起来却比以前更加圆融顺畅,与呼吸、与心跳、甚至与窗外草木的夜息隐隐共鸣。他不再强求其“壮大”,而是细心体会其“性质”,感受它作为自身与天地沟通的桥梁作用,如同明镜的镜架,虽不显眼,却是映照万物的基础。
日复一日,这种专注于“理”的修行,看似平淡缓慢,却让李清河的气质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眼神更加清澈深邃,举止更加沉稳从容,周身散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静气度,与藏书楼宁静致远的氛围愈契合。楼中弟子与他相处时,常会觉得心神安宁,读书做事效率更高,却不知缘由何在。连阿竹也歪着头说:“木河哥,你最近好像……更‘像’我们楼里的人了,就是那种……嗯……说不出来的舒服感觉。”
墨渊老人偶尔会在廊下遇见他,或是在他煎茶时静静品评一杯,目光中带着赞许与更深沉的期待,却从不再多言点化,仿佛播种之后,便静待花开。
然而,这片宁静的修行天地,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李清河在整理书籍时,会留意那些与新近外界消息相关的杂记或信函(藏书楼虽隐世,并非完全闭塞)。一日,他在一堆待整理的、由山下村民送来的旧书报中,现了一张揉皱的、来自郡城的过期邸报残页。上面一则不起眼的简讯,让他心中一震:“青霖郡守赵公,日前巡视南疆边镇,敦促防务,安抚苗夷,彰显上邦仁德。”
赵汝成离开了青霖城,亲自到了南疆!虽然只是巡视边镇,但其目的绝不单纯。联想到黑苗寨的变故、郡守府使者与努卡长老的勾结,以及祖灵洞灵脉被做的手脚,李清河几乎可以肯定,赵汝成此行,定然与那“血祭”阴谋有关,目标很可能就是黑苗寨守护的落星湖灵脉!萨狄大巫医生死未卜,依兰和岩沙处境危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股强烈的紧迫感涌上心头。他知道,自己的修行必须加。藏书楼虽是净土,但外界风云已起,他不能永远龟缩于此。他需要更快地掌握这种以“理”为根基的力量,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去守护该守护的人,去揭开该揭开的真相。
接下来的日子,他的修行更加刻苦。他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体悟,开始主动寻求挑战。他会选择在风雨天扫地,体会风势雨滴的轨迹与力度,尝试在混乱中寻找秩序;他会尝试用不同的火候、水质煎制同一种茶,细细品味其中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物性之理;他甚至在阅读古籍时,尝试推演书中记载的一些简单阵法原理或机关构造,虽然无法实际演练,但通过思维推演,理解其能量流转与结构平衡的奥妙。
这种主动的、以“理”为核心的修行,虽然无法让他的灵力暴涨,却让他的“观气”之能生了质变。他的感知不再局限于能量的强弱属性,而是能“看”到更本质的“结构”与“趋势”。他能感知到一阵风的力量核心与消散轨迹,能“看”到一杯茶中水、火、茶三者能量交融的和谐度,甚至能隐约感知到一本古籍因年代、材质、书写者心绪不同而散出的独特“文气”。
这一日傍晚,他正在药圃为几株喜阴的草药搭设遮阴的竹架。他并没有使用任何工具,而是徒手掰弯几根细竹,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和摩擦力,巧妙地编织成一个稳固的支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支架本就该是那般模样。一位路过的、平日醉心于木工制作的年轻弟子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上前请教:“木河师兄,你这手法……看似随意,却暗含力学至理,比我用尺规做得还要稳固!你是怎么想到的?”
李清河微微一笑,拍了拍手上的尘土,道:“我只是看着这些竹子,觉得它们想怎么弯,怎么靠,就顺着它们的性子来罢了。”他说的是实话,在他眼中,每根竹子都有其独特的韧性与纹理,他不过是感知并顺应了这些特性。
那弟子似懂非懂,却对李清河更加佩服。
李清河看着自己搭好的支架,心中明澈。他越体会到,所谓“悟理”,并非要去强行改变或征服什么,而是深入地理解万物本来的样貌和运行的规律,然后顺势而为。这种力量,初时不显山露水,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挥出远蛮力的效果。
理之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李清河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并且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实。他深知,当心镜磨砺得足够明亮,能够清晰映照出天地万理之时,便是他这块“璞玉”绽放光华之刻。而外界逼近的危机,正成为他加磨砺的最大动力。
喜欢人间微尘起波澜请大家收藏:dududu人间微尘起波澜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宴西那番话之后,就着手调查了孟羽柔这个人。豪门千金,上海市富二代共同的梦中情人,从高中开始就在国外生活她无比确定,刚刚出现在...
一个人过纪念日林可瑶打车闺蜜送回家后,接到了宋云白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的语气埋怨焦急可瑶,这么晚了你还没回家?出事了怎么办?在哪儿?给我发个位置,我去接你。林可瑶愣了下。随即便想起,之前她每次耍小性子,他都是这么哄她的。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在他看来,关心她已经算是道歉了。放在之前,她会满心欢喜地应声,乖乖找个地方等他来接。可她一想到今天他的车里,沈茉也坐过。她就恶心得想吐。她坚定的开口拒绝不用了,我一会儿打车回去。话音一落,电话里传出沈茉的声音。云白,你说今天不回家的,这么久没见了,今晚好好陪陪我行不行?宋云白以为林可瑶没听到,毫不犹豫地和她扯谎那你早点回家,我这儿还有事,今天就不回去陪你了。对了,我...
要还用手翻着嘴皮给郑念慈看小姨,我嘴巴里都长泡了,小姨你做虾丸汤吧。郑念慈看着黄如珠...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很爽很热血少年我骨骼精奇,轻微猥琐,严重好色,擅长胡说八道,点个跟读深入了解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