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李慈民:“这话冇错啊,咋啦?”
章兴旺:“他下面的话可就更不中听了。”
李慈民:“他说啥了?”
章兴旺:“他说,是听我说的。我说你经常往西北那边窜,时不时带点稀罕玩意儿回来,谁知这瓶胡椒是不是印度的,说是可主贵,有多主贵啊?咱中国这边的人冇见过外国的东西多呢,他说这种胡椒在印度那边,像羊屎蛋儿一样,遍地都是,大不了也就是一碗胡辣汤的价钱,瞅瞅李慈民把艾大大给唬的,非得让三哥当宝贝一样随身带着。咋?真就有那么主贵吗?李慈民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啥也不啥。”
李慈民:“主贵不主贵,三哥不是掌进锅里了嘛,你说主贵不主贵?”
章兴旺:“主贵也好,不主贵也好,问题是这话不是我说的,压中牟回来后,是老闷跟别人说。问题是,我啥时候跟他说过这种话啊,你李慈民真要是压印度带回来个羊屎蛋儿,我也不知啊,碍着我啥蛋疼,你说是不是?”
李慈民:“别管那瓶胡椒是不是印度的,三哥掌进锅里,把所有人都喝服了,他石老闷喝罢两碗还不拉倒,得了便宜还卖乖!”
章兴旺:“可不是嘛,他说这话就是装孬孙。你猜他还说啥?”
李慈民:“还说啥?”
章兴旺:“他还说,三哥和咱一样,祖上都是犹太人,大家也都知,祥符城里只要姓艾的都是犹太人,你跟三哥唬搭(巴结),说恁家祖上也是犹太人。”
李慈民:“俺家当然是犹太人,封先生说这都是有记载的。”
章兴旺:“他可不这样说啊,他说恁两家根本就不是啥亲戚,你说是亲戚,是为了跟三哥套近乎。三哥有权有势,腰里还别着小八音,别说在寺门,就是在祥符城里三哥跺跺脚,谁都得买账,要不你才不会把恁好的印度胡椒送给艾家。”
李慈民又恼了:“他说的是个球!石老闷那货就是个闷孙,还是那号闷得不透气儿的闷孙,别人不知,咱这条街上的人还不知吗?封先生说犹太人的七姓八家,老一辈谁不知,他别说俺李家先人是不是犹太人,他石老闷是不是犹太人的种,我看都很难说!”
章兴旺:“咱撇开这些话不说,他石老闷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让我招呼点儿(当心点儿)你,胡椒是好是孬,往锅里一掌就知,人可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李慈民停住了脚,瞅着章兴旺的脸,琢磨了片刻,说道:“我明白了,石老闷跟你说这些话的目的,是冲着那小瓶胡椒,他是不想让别人知,西边的胡椒要比咱这边的胡椒好,一旦让咱这边的人知了,都窜到西边去弄胡椒,冇准还能发大财呢……”
章兴旺:“这倒不一定吧……”
李慈民:“那你说他是啥意思?”
章兴旺想了想,问道:“慈民老兄,你就告诉我,你送给艾家的那瓶胡椒,还有没有了吧。”
李慈民斜着眼问道:“啥还有没有了吧?有咋着?冇咋着?”
章兴旺:“如果有,你就别独吞,拿出来给咱寺门的人分享。如果冇,去球,以后就别再提这件事儿了,免得给别人添心事儿。胡椒那玩意儿,对咱寺门这些做吃食儿的人来说,太重要了。这一点我不说你心里也清亮,别让石老闷那号人给你使绊子,让寺门的人都瞅着你不顺眼,寻你的事儿。”
李慈民:“这话我不爱听,寻我啥事儿?我有没有好胡椒是我的事儿,我又冇把谁的孩儿扔井里!”
章兴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隔肚皮。慈民老兄,清平南北街是啥地儿?你又不是不知,妖怪多着呢。”
李慈民彻底恼了:“妖怪多又咋啦?我今个还就把话给你撂这儿,印度胡椒我还有,我看谁能把我的蛋咬掉。等着吧,开斋节的时候,我在东大寺的门口支个锅,用印度胡椒熬一锅胡辣汤,让清平南北街上的老少爷们儿都尝尝,非气死石老闷那个卖尻孙不可!”
章兴旺不吭声了,他已经压李慈民的愤怒里得到了答案,李慈民手里还有印度胡椒,至于李慈民说开斋节在东大寺门口支个汤锅,那只是句气话而已。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咋样才能把李慈民手里的印度胡椒弄到自己手里。具体咋弄,他冇想好,但只要印度胡椒还有,他就会想出办法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吧。
在他俩各自回家之前,章兴旺叮嘱李慈民道:“慈民老兄,咱俩不外气,我刚才跟你说的那些话,你可别不人物啊,这要是传到石老闷的耳朵眼里,他不跟我拼刀才怪。”
李慈民不耐烦地:“中了中了,这都是废话,你也不想想,我会当犹大吗?”
…………
俩人在清平南北街南口分手之后,章兴旺长出一口气,他在想,用啥法儿才能把李慈民的印度胡椒弄到手。
那些爱到寺门喝汤的人却发现,寺门的汤明显不胜以往,用马老六的话说,每章儿一锅汤卖到晌午头基本上就见锅底了,眼望儿一锅汤,过罢晌午头还剩大半锅,不是人们不想喝,而是汤越来越冇法儿喝了,别说汤碗里,就是整口汤锅里也见不到几块肉丁儿,木耳、黄花菜、面筋也少得可怜,不是卖家抠门儿不愿意往锅里掌,而是摊为每个城门都被老日把守得太严,乡里往城里送食材的人,都不愿意接受老日的盘查。那些货一个比一个噎胀(蛮横,自以为是,嚣张)不说,还偷底摸张(不干净),不是捞摸一点儿这,就是捞摸一点儿那。用扫街来给沙家送牛肉的萍妞儿的话说,哪一次来送肉,不得多预备一块牛肉让那些卖尻孙捞摸啊。给马老六送黄花菜的闫八斤说,他家就住在宋门外,进了城门冇几步路就到寺门了,每次送一篮子黄花菜,恨不得能让把守宋门的维持会那些货捞摸走一半,总不能羊毛出在羊身上,把这个损失加价到马老六的汤锅里吧。所以,为了少一点损失,送食材的能少送一次是一次,这样一来,寺门卖吃食儿的为了能保证天天正常出摊儿,不得不省料下锅。生意自然就大不如前,每当有喝家在汤碗里一边捞着稀稠,一边花搅马老六的时候,马老六就摇着头无奈地说:“卖尻孙们,这是要砸我的汤锅啊……”
寺门的生意都不中了,右司官口杂碎汤铺章兴旺的生意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好杂碎汤这一口的喝家们,大多不如去寺门喝汤的人兜里宽绰,这么一来就更不如前。起初,听别人说章兴旺还不太相信,为了证实真伪,他专门去了一趟距离右司官口比较近的北门,当他亲眼瞅见,把守北门戴白袖章的维持会那些货,在进城人的架子车上乱捞摸时,他瞬间意识到,这样下去,杂碎汤的生意早晚是个死,与其说等死,不如赶紧改章儿。可想到容易做到难,改啥章儿他却冇想好。一连几个晚上,章兴旺两口子在床上辗转,发愁得睡不着觉,商量来商量去,两口子达成一个共识,只有出奇制胜才能留住食客们的嘴,尤其是在祥符这个地儿,喝汤的人嘴都可刁,别管喝啥汤,关键在于汤,杂碎汤也不例外。只要自家的汤比别处的汤更得嘴,喝一回想两回,喝两回天天想,只要把价格控制好,根本就不用操心杂碎汤锅生意。两口子共同认为,想要出奇制胜,自然就是李慈民的印度胡椒。按章兴旺的判断,李慈民那儿肯定还有印度胡椒,他不是说了嘛,开斋节的时候他要在东大寺门前支口锅,用印度胡椒熬一锅汤,请寺门的清平南北街上的老少爷们喝,他要气死石老闷那个卖尻孙嘛。既然放出了这个话,就不会是捕风捉影,问题是咋样才能把李慈民手里的印度胡椒弄到自己手里来,这才是当务之急。
想来想去,又想了一夜,章兴旺也冇想出来个办法,咋样才能把李慈民手里的印度胡椒弄到自己手里。就在天快明的时候,他媳妇高银枝被尿憋醒,压床上爬起来,蹲到尿盆跟儿撒尿的时候,哗哗的尿声一下让章兴旺茅塞顿开,他一骨碌压床上爬了起来,一边穿着布衫嘴里一边喃喃自语:“也不瞅瞅咱家这口汤锅支在啥地儿,右司官口,就凭这个街名儿,咱也不怯气,有咱的祖宗罩着呢……”睡眼惺忪的高银枝不明白他说的是啥意思,懵懵懂懂地说了一句:“还能再睡会儿,起恁早弄啥。”他媳妇高银枝说罢这句话后,压尿盆跟儿站起身,钻回被窝又睡了。
媳妇高银枝的一泡尿,让章兴旺猛然想起一件事儿。大约在半年前,他们的杂碎汤锅在右司官口支起来的头一天,来了一个满头白发,一只手拎着鸟笼,另一只手拄一根明光锃亮拐杖的老头儿,那老头儿把手里的鸟笼往路边的树杈上一挂,往桌子跟儿一坐,也不喝汤,而是俩手拄着那根明光锃亮的拐杖,俩眼瞅着右司官口路面上来往的路人,似在琢磨和寻找着啥。章兴旺问老头儿是喝汤吗?老头儿摇摇头,说压这里路过,走累了,坐下来歇歇脚。听老头儿这么一说,章兴旺也就冇再说啥,歇脚就让他歇脚吧。可让他冇想到的是,那老头儿屁股沉,一坐就是一上午。临近晌午头,当喝汤的人渐渐稀少之后,那老头儿冲章兴旺的媳妇高银枝说,能不能寻一口水喝?章兴旺冇让媳妇高银枝去倒水,而是盛上了一碗杂碎汤,端到了那个老头儿的面前,强调不收钱,喝罢还可以添汤。
老头儿瞅着面前的那碗杂碎汤,并冇马上去喝,他问章兴旺,为啥要把杂碎汤锅支在右司官口?章兴旺说,右司官口是交通要道,北起东棚板街和西棚板街的接口处,又与北道门南口相对,南边到文庙街东口和双龙巷西口,四通八达,人流量大。特别是早起,祥符人最重视早起这顿饭,那些上班的、上学的、遛腿的、遛鸟的,只要早起饭能吃得劲,一整天都得劲。在右司官口支上这口杂碎汤锅,生意一准不会孬。
听罢章兴旺的话,那老头儿笑了笑,但章兴旺能看出老头儿的笑里似乎并不认可他的说法。于是章兴旺坐到了老头儿跟儿,想听听老头儿的说法。这时,老头儿端起了那碗杂碎汤,喝了两口汤,点了点头表示对汤的认可,随后却是对章兴旺把杂碎汤锅支在右司官口表示了质疑。他先问章兴旺,知不知右司官口这条街的由来?章兴旺摇着头说,只知道这是一条老街,老到啥程度却不清楚。
于是,老头儿开始给章兴旺批讲起了右司官口的来历。老头儿说:祥符城的街道名字都很有讲究,有传自宋代,也有传自明清,但大多只是传说而已。比如双龙巷,说当年宋太祖和宋太宗弟儿俩在此居住,由此得名叫双龙巷,这都是传说,并冇宋代留下的史料记载,不像人家山西太原,也有双龙巷,尽管也可能是传说,但人家太原的双龙巷地形隆起,状如双龙,形状上就有说服力,而咱这儿的双龙巷传说的成分大于史料。别管真伪,用祥符话说,沾住毛尾四两腥,既然咱祥符人认可这个街名儿,就有它的道理。但是,右司官口却是实打实的。祥符在明清时期是河南布政使司的驻地,布政使司是明代在地方设置的三大机构之一,与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分别掌管一个省的民政、军政、司法大权,是朱元璋对于元代行中书省权力过大而做的一种分拆措施。为啥叫右司官口呢?是因为祥符在明清时期政局平稳的情况下,布政使主要负责全省的政务,就是全河南省的最高长官,而为了防止个人权力的扩大,布政使由俩人担任,一个左布政使,一个右布政使,俩人均为从二品,负责礼、户、吏为左司,负责兵、刑、工为右司。因而,右司官口就成了一条街,在这条街上集中掌管兵务、刑法、大型工程和营建等事务的机构,说白了就是负责抓捕逃犯。
老头儿一边喝汤,一边给章兴旺讲了一大堆,章兴旺听得一脸迷瞪,不知老头儿给他说这些是啥意思,老头儿也看出章兴旺悟不出啥来,于是就直截了当向章兴旺挑明了说这些话的用意,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右司官口这个地儿的风水不适合做生意,尤其不适合做这种贫民生意。这地儿从古到今都属于衙门待的地儿,虽说眼望儿那些古代的衙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这个右司官口的街名就像一个符,把这条街给罩住了。老头儿说,祥符城街巷胡同的名称都非常有讲究,烧鸡胡同就是专门卖烧鸡的,油坊胡同就是专门榨油卖油的,黑墨胡同就是专门做墨的,酱醋胡同就更不用说,祥符城里的居民打酱油打醋都往那儿窜,为啥?并不是酱醋胡同里的酱醋比其他地方好,是摊为那个地儿从古到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冥冥之中被老天爷认可,生意能不好吗。老头儿说,祥符城里的七角八巷都有各自的来历,不是谁想改动就能改动的,名不副实改不好可是要出叉劈(问题,麻烦)的。
章兴旺心里清亮了,这老头儿是要告诉他,右司官口这条街不合适支杂碎汤锅,他瞅着喝罢汤抹着嘴离开的老头儿,半晌都冇回过神儿来。章兴旺的媳妇高银枝却很不以为然,劝章兴旺别听那个老头儿瞎喷,瞅瞅咱今个开张的生意,喝家都挤哄(拥挤)不动,并且还预言,不信走着瞧,等喝罢右司官口章家杂碎汤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咱的这口杂碎汤锅,不比寺门任何一家的汤锅差。
时间一长,你别说,这还真让章兴旺的媳妇高银枝给说准了,这口支在右司官口的杂碎汤锅,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他媳妇高银枝一个劲儿地后悔,当初应该支一口更大的锅,眼望儿的这口锅,有时卖不到晌午头,一锅杂碎汤就卖完了。生意好,时间一长,章兴旺彻底把那个老头儿说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可是,自打老日进了祥符城,生意每况愈下,有时过了晌午头,一锅汤只卖掉了半锅,但章兴旺也冇想恁多,汤锅生意不中也不是就右司官口,寺门汤锅的生意照样也大不如前,马老六的胡辣汤锅,还有沙家煮五香牛肉的那口锅,不都一样吗,要怪就怪卖尻孙老日,用沙二哥的话说,那些卖尻孙不打到咱门里,咱祥符城里的人咋可能连口肉都吃不起,喝碗汤都要掂量啊。不过话又说回来,寺门的生意再不中也比右司官口的强啊,毕竟寺门那地儿就像那老头儿说的,清平南北街上有座东大寺罩着呢,吓死老日他们也不敢把东大寺给拆了吧。
也就是想到了冯玉祥,在床上辗转了一宿的章兴旺,决定一早爬起来去找那个老头儿。杂碎汤铺开张那天送给老头儿喝的那碗杂碎汤,那老头儿并冇白喝,老头儿在喝完最后一口汤时,压布衫兜里摸出一张冯玉祥主政时期,西北银行发行的一角银圆券递给章兴旺,瞅着老头儿递过来的那一角银圆券,章兴旺苦笑着摇了摇头表示谢绝,说这碗汤是送给老头儿喝的,不要钱。可那老头儿却不干,说吃馍打馍钱,喝汤打汤钱,不能坏了做买卖的规矩,与此同时,老头儿也压章兴旺脸上的苦笑中,察觉到了主家不愿意收钱的另一种原因就是,这种银圆券在市面上已经不通用了,眼下祥符城的通用货币,是老日的军用手票,要不就是中央储备券,大宗生意用的是货真价实的银圆,一碗杂碎汤权当是个人情,裹不着收一张已经不再通用的银圆券。
老头儿对章兴旺不收银圆券很不高兴,把手里那张由西北银行发行的一角银圆券,往小木桌上一拍,提醒章兴旺不要鼠目寸光,老日的军用手票也不会长久,西北银行的银圆券就是再不值钱,那也是咱中国的,有朝一日,老日搞蛋了,军用手票擦屁股祥符人都会嫌它硬。见老头儿是这么个秉性,章兴旺也就不再说啥,压老头儿手里接过了那张银圆券,心想,别管老日啥时候搞蛋,西北银行发行的银圆券是中央财政部批准印制的,总比老日的军用手票擦屁股软和一点吧,权当是留个纪念。于是,章兴旺把脸上的苦笑转变成愉快的微笑,接过那张西北银行的一角银圆券,塞进了兜里。在送老头儿离开之前,章兴旺问老头儿的家住在哪里?老头儿抬起手里那根明光锃亮的拐杖,朝双龙巷的方向一指,说了一句:“说宋太祖和宋太宗压小住在那儿,在那儿长大,谁知真的假的。赵家那弟儿俩,祖籍是河北涿州,说是哥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弟弟赵光义出生在咱祥符浚仪县,浚仪离咱这儿还算近一点,夹马营稍微有点儿远,依老朽看,跟双龙巷都不挨边,硬要往一堆扯的话,赵光义还能挨上点儿边。当然,叫独龙巷冇叫双龙巷好听。可好听有啥用,银圆券该不管用还不管用……”
除此之外,那个老头儿还有一段话让章兴旺印象比较深,也就是想到了这句话,才让他做出大早上爬起来要去双龙巷找那老头儿的决定。那老头儿告诉章兴旺,说他每章儿在祥符的西北银行上班,西北银行倒闭以后,他原想支一口汤锅,别管支啥汤锅,绝对比银行保把,后来冇支成汤锅有两个原因,一是冇风水适合的地儿,二是自己一个人冇那个精力和体力,也就作罢了。
大早起,章兴旺决定要去找那个老头儿,就是摊为大半夜冇睡着觉,突然又想起那老头儿说过的那番话,且不说眼望儿的祥符城汤锅的生意好孬,是不是与老日的占领有关系,就把清平南北街和右司官口街这俩街名相比较,似乎也能映照出那老头儿的话不是冇一定的道理。再退一步说,即便李慈民手里已经冇印度胡椒了,也不能靠提高杂碎汤的品质来吸引人,换个更适合支锅的地儿,或许才是摆脱困境的一种选择,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
天刚麻麻亮的街道上冇啥人,不远处双龙巷的街边,不时传来水桶打水时触碰井壁清晰的声响,个别早起的人们,担着筐拎着箩,步履匆匆,一看都是为了生计。章兴旺并不知那个老头儿住在双龙巷的具体位置,只记得那老头儿说他姓李,每天大早都要出来遛鸟,具体去哪儿遛鸟不靠盘(一定,按时),摊为上了年纪,腿脚不得劲,腿脚能走到哪儿,鸟就遛到哪儿,走走歇歇,也就是一上午的时间。章兴旺这么一大早起来,就是打算守在双龙巷的街口,看看能不能等着那个姓李的老头儿。
天已经大亮,章兴旺在双龙巷里,压巷子东头溜达到巷子西头,又压巷子西头溜达到巷子东头,一直溜达到快晌午头,也冇瞅见那个姓李的老头儿,当他灰心丧气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着篮儿的老娘儿们,打眼一瞅,这个老娘儿们就是双龙巷里头的住户。每到这个季节,祥符城里的住户们,就会去到城墙上剜一种叫“荠荠菜”的野菜,这个老娘儿们的篮子里,就装着半篮子的荠荠菜,一瞅知她是刚压城墙上下来的。
章兴旺拱手向那个老娘儿们询问,并描述了一番,问双龙巷里头的住户,有没有一个姓李的老头儿?老娘儿们丝毫不带犹豫地扭脸往不远处一指,告诉章兴旺路南边那个大门楼头就是。章兴旺用半信半疑的口气问道:“你咋就恁肯定是他?”老娘儿们说:“来这条街上,打听皇帝哥俩住哪儿冇人知,打听李老鳖一住哪儿,冇人不知。”章兴旺又问,李老鳖一?为啥给他起了这么个花搅人的外号?“老鳖一”在祥符人嘴里,就是形容一个人抠门儿的意思,章兴旺问:“那个李老头儿很抠门儿吗?”老娘儿们撇着嘴,满脸不屑地指着不远处那个大门楼头,给章兴旺批讲了一番那个大门楼头里的李老鳖一。
老娘儿们告诉章兴旺,李宅是双龙巷这条街上为数不多的穴居式三进院,是李老鳖一他爹当年花了两千块大洋买下来的,他爹是清朝一个县令,死之后留下的可不止这么一个宅院,祥符城里有好几处呢。李老鳖一也不孬,曾经是科举状元,是个有学问的人,民国以后,在祥符最大的农工银行当管事,兜里不缺银子,酒肉豆腐汤,日子过得舒坦。可李老鳖一的儿子不中,不争气,吃喝嫖赌抽啥都干,是个败家子,几乎败光了李家所有家产,双龙巷李家这个三进院,如今变成了二进院,就是摊为李老鳖一他儿抽大烟。后来,李老鳖一他儿死了,儿媳妇带着孩子离开了李家,子债父还,李老鳖一省吃俭用替儿子还债,落了个“李老鳖一”的外号不说,还不得不把自家三进院后面的罩院卖给了别人。眼望儿李老鳖一岁数也有点大了,夫人得病也死罢了,儿子的债也还完了,就这,养成了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习惯,腿脚不太便利吧,还成天提溜个鸟笼四处混吃混喝,双龙巷里的人都可烦他,就是摊为他提溜个鸟笼,不管走到哪儿,往人家门口一坐就不走了,跟个要饭的差不多少,在别人家吃饱喝足之后,才提溜着鸟笼,晃荡着身子回家。听罢老娘儿们对李老鳖一的介绍,章兴旺嘴里不由自主地滑溜出了一句:“怪不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求着赐婚残疾小皇姑后,公主未婚妻追悔莫及顾淮川萧扶摇番外免费看是作者爆炒香干又一力作,春日宴结束,我正要上回府的马车,萧珠云就带着顾彦将我拦住了。萧珠云强硬地将我塞进他们的马车,目光不善地盯着我本公主就知道你不安好心,居然在母后那里胡言乱语,就给了顾彦一个小侍的名号。顾彦在旁边怯怯地拉着她的衣袖公主别恼,只要能入公主府就好,名分什么的,我不在意的,我知道自己比不上长兄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萧珠云用一个吻封住了唇本公主不允许你这样说自己。顾彦脸色绯红地推了她一把公主殿下,长兄还在这里呢。萧珠云倨傲的眼风向我扫来,却在看到我平淡无波的表情时愣住了。她冷哼一声这会倒是装大度了。好了,顾淮川,本公主本来想着把驸马仪制的喜服冠冕都给顾彦的,看在你这么懂事的份上,就留个靴子给你好了。说完,她就一...
...
一朝穿越修仙世界,低头一看,廖随染当时就愣住了。自己变成男人了?!哦,还好,只是伪装。不过这伪装也太彻底了,裤子一脱,完全没有破绽!只是效果不太稳定,变男变女还由不得她。变男人,终究不舒服变女人,一月一次,比大姨妈来的还不稳定刚穿来,就因为生理不适应,差点被村民烧了祭天。廖随染这坑爹的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