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古代历史上有个奇特的规律,南北对峙,基本都是自北南下,北方统一南方。
南北对峙的核心地带一般是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这一片,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当然这个江南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江南,即淮河两岸与苏南浙北这几个地方。
北方有着相对强大的战略纵深,河套平原、关中地区,而南方的劣势是一条一千公里的防御横线,南征可以选择多路突破,瞬间打破南方的防线,像“王濬楼船下益州”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而北伐却像打关,打完一关还有一关,“樯橹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北方少数民族实在不行,可以逃逸到天山北麓、长白山区,漠北,甚至是贝加尔湖畔、西伯利亚地区。
再者,“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招数也让汉族统治者无可奈何。
所以,北方政权一旦南下,就基本失去了复盘的机会。
东晋的名将刘琨、祖逖、桓温,都是这样徒劳无功,基本被耗死,像是谢安谢玄,也只得维持对峙、偏安的局面,至于刘裕北伐,则是少有的接近成功的异数。
而到元末朱元璋北伐成功,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当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因为蒙古人的统治脆弱,北方也是变乱纷起。
再者,即使皇帝自己雄心壮志,也很取得贵族阶层支持——江山是你们家的,又不是我的,我凭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替你开疆拓土?所以,每个南方政权内部都有强大的主和派势力,千方百计阻挡北伐。这样看来,南方相对稳定,反映在政坛上,就是死气沉沉,缺乏进取意识。而王导则以战略家的思维,解决了一揽子难题。
《晋书·王导传》载: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管夷吾就是管仲,他辅佐齐桓公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向有识人之明的桓彝将王导视为当世的管仲,可见王导在当时士大夫心中的分量。
永嘉南渡后,王敦于长江上游执掌兵权,王导在朝中占据机枢,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就连王敦之弟和尚竺道潜在政治上也颇有影响,出入宫省,虽然自称以“朱门”为“蓬户”,却也难掩得意之态。
调和鼎鼐是宰相的职责,王导深谙个中滋味,历仕三朝,堪称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的“社稷之臣”,被称为“江左夷吾”。
王导官拜扬州刺史,宾客盈门,济济一堂。王导的接待周到而又温馨,大家都非常高兴。唯有一个来自临浙江的的任姓客人和几位西域僧人感到很别扭。
王导走到任某面前,说,阁下大才槃槃,名震一方,倘若出山为官,临海地区就不被重视了。王导再走到西域僧人面前,学习胡人的亲昵举动,弹着手指说出了梵语中的赞美之词——“兰阇”。
四座皆欢。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王导就是这样善于搞“统一战线”。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制,但却只称晋王。坚持在北方抗战的刘琨命幕僚温峤南下江东劝进。温峤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辞,盛赞刘琨忠义,力言司马睿承袭晋统乃是众望所归。
阖朝文武如王导、周顗等都非常欣赏温峤,与之交往。温峤明了现在南方的局势,十分知趣,前去拜访王导,诉说晋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庙被焚烧、先帝陵墓被毁坏的情况,亡国之痛溢于言表。
温峤叙述完实际情况以后,王导也把自己经营江东的想法告诉了他,温峤连连点头,出来后说:“江南自有管夷吾那样的人,这还担心什么呢!”《晋书·温峤传》记载:“于时江左草创,纲维未举,峤殊以为忧。及见王导共谈,欢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
王导的形象也给他加了分,王丞相拜司空,桓彝感慨地喊着王导的小名说:“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
王导这个人仪态不凡,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虽然不像潘岳、王衍、卫玠他们那样帅得有震撼性,但也容貌非凡。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评价道:“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谢安幼年时见过王导,后来回想起来还说,“便觉清风来拂人”。——王导的魅力,给人感觉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而不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者,他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在洛阳深造,广泛涉猎各种学问,结交名士,为自己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政治家,该怎么做怎么说,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表态,王导深谙个中诀窍,分寸拿捏得很准。
“卫洗马(玠)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卫玠是著名的美男子,也是有影响的玄学家,见识过人,他的感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真实情绪!
一大批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从繁华都市逃难到穷乡僻壤,想到渺茫的前景,当然会悲痛莫名!《世说新语·言语》里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劾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新亭”就是今天南京市南边的劳劳亭,依山临江,风景秀丽,在这一次聚会上,周顗举目四顾,大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怀念故土,担忧未来,悲悲切切。
沮丧的情绪迅速蔓延,在座衮衮诸公顿感“天地之大,何处容身?”都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王导在这时充分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他勃然变色,厉声呵斥,“你们这帮老娘们儿,丢人现眼,简直无可救药。看到你们作出这种种丑态,我恨不得一个个掐死你们。留着你们,除了浪费粮食,我简直就找不到你们的价值。”
接下来,王导以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慷慨陈词,“兄弟们,振作起来吧,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做好充分的准备,反攻中原,重归故土。大好的出路摆在眼前,千万不要放弃这个青史留名、造福子孙万代的机会。”
听了王导这一番话,大家都感到无比羞愧,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王导指出的问题是客观的,王导的批评是正确的,王导提供的方案是可行的,跟着王导干是有前途的。
怀着必胜的信念,所有人都擦干了泪水,收拾起行囊,准备翻越崎岖的山路,奔赴光明的未来!
除了调和南北士族、北方士族、官民矛盾外,王导还积极解决皇室矛盾。
晋元帝登基,因为郑后得宠,就想废明帝司马绍而改立简文帝司马昱为太子。当时朝廷舆论主流认为废长立幼,于礼法不合,而且太子司马绍英明果断,更适合做继承人。
周颙、王导等都竭力争辩以为不可。元帝要付诸实施,就必须绕过诸大臣,于是施了一个小伎俩:先召周、王入朝软禁,然后再把诏令交给其他大臣去发布。周、王到来,就被拦住,要引入别室。周颙不知所以,王导却不管不顾,直到元帝座前,说道:“陛下让我们迅速进宫,却不急于召见,这是为什么?”元帝哑口无言,从怀里摸出诏书来撕掉。
从此太子正式确定。周颙这才既感慨又惭愧地说:“我常常自以为胜过王导,现在才知道比不上他啊!”
——晋元帝想瞒着王导废长立幼,但是敏锐的王导毕竟了解晋元帝,当场揭穿他的把戏。
王导不止会团结人,也懂经济、知机变。
“八王之乱”后,北方士庶大量南下,逃到江南的,共约九十多万,无所依附,也严重挤占了南方民众的生存空间,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一触即发。
为缓和矛盾,王导制订了“侨寄法”:允许南下民众在南方开发无主之地群居、生产,并按原籍郡县名另设郡县编管,同时可以安置南逃的大量文武官员就业。
这样一来,不仅建康、广陵等地的房地产开发搞起来了,耕地也大为增加,当官的继续当官,种地的继续种地,各安所居。
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粗丝布几千端,出售到市上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王导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用这种粗布做衣裳,于是人们纷纷仿效他们也穿这种衣服,这些布匹的价钱一下子就贵了起来,这才令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卖到一两金。
解决了经济问题,还要解决文教问题。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认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他建议择取朝中子弟入学,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为师,成教化、定风俗。司马睿览奏后,颇为赞同。通过建学校来教化礼仪道德、巩固君臣及父子的纲常伦理,并以此招揽贤才,改变浮躁的风气,最终达成司马睿的“中兴”之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穿成年代文里充当踏脚石的炮灰小知青,系统没有但空间在手,苏晴脚踹渣男手撕白莲,靠超凡的画工混的风生水起。男人,那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后来有点真香是咋回事呢?...
我刚出生的时候,喝了几天狼奶,我把这头狼当妈,我以为我一辈子见不到她,直到有一个女人过来找我...
无系统非穿越女配角非后宫无情感纠葛腹黑映射邪士圈养童子培育毒血修炼毒功,道士除魔卫道救一童子,为救道士,四处求医。从而获得一枚升仙令,从此开启了修仙之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