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样的“木信”越来越多,有从国外寄来的旧工具,想知道来历;有国内的年轻人,寄来自己做的榫卯小物件,想让老物件“看看”新样子。叶东虓说:“这博物馆,成了木头的邮局。”
第二十九章永不落幕的展厅
博物馆建到第五年,叶东虓和江曼决定做一件事——把馆里的所有展品都做成d模型,放到网上,让不能来现场的人也能“参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请了专业的团队,用激光扫描技术,一点点记录下每个老物件的纹路、磨损、甚至是微小的裂缝。王师傅的榫卯模型、李伯的墨斗、父亲的梳妆台……都在屏幕上“活”了过来,点击一下,就能o度旋转,看到每个细节,还能听到对应的故事录音。
“这样,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摸到这些木头。”江曼看着电脑屏幕上的d模型,眼里闪着光。
上线那天,网站的访问量突破了十万。有海外华人留言:“看到那把墨斗,突然想家了。”有山里的孩子说:“原来榫卯长这样,我也要做一个!”
但叶东虓和江曼知道,虚拟展厅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木头——代替不了触摸时的温度,闻不到的松香,听不到的刨子声。所以,老楼依然每天开馆,阳光依然照在木头上,王师傅的徒弟们依然在互动区教孩子做木工。
“线上是翅膀,能让故事飞出去;线下是根,能让故事扎下来。”叶东虓说。
那天闭馆后,叶东虓和江曼坐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看着网上的留言,听着展厅里隐约传来的木头“咔嗒”声,像老楼在说:“我在这里,一直都在。”
他们知道,这栋老楼里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因为木头会记得,人会记得,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匠心和温柔,更会记得。
第三十章木作里的传承谱系
博物馆的档案室里,多了一本厚厚的《木工传承谱系》。叶东虓和江曼花了两年时间,整理出从清代到当代的木匠脉络——谁是谁的师傅,谁改良了哪种榫卯,谁的手艺在哪个年代救过急。
谱系的第一页,是那位留下清代木柜的不知名老木匠,旁边贴着木柜裙板的照片;中间几页,记着叶东虓的父亲和周木匠、赵秀兰这些老伙计的名字,标注着“五十年代车间骨干,擅长创新榫卯”;最后几页,是王师傅和他的徒弟们,甚至有小满和那个自闭症孩子的名字,写着“o年入门,初学刨木”。
“就像树的根须,”江曼抚摸着泛黄的纸页,“看着乱,其实都连着。”
有天,林溪带着她的毕业设计来馆里,是一个融合了七代木匠智慧的书架,每一层的榫卯都来自不同年代的工艺。“这是我根据谱系做的,”她指着其中一层,“这个‘扣榫’,是赵秀兰师傅擅长的,我改了角度,更适合现代板材。”
叶东虓把书架放在谱系展柜旁,说:“这才是最好的谱系——不光记在纸上,更长在木头上。”
第三十一章老刨床的新使命
那台德国老刨床,在馆里待了五年,终于有了新任务。小陈的家具厂开了一条“传统工艺线”,专门生产榫卯结构的家具,他想把老刨床请去当“质量监督员”——每批家具做好后,都用这台老刨床再刨一遍,“让老伙计看看,新活儿地道不地道”。
叶东虓起初舍不得,后来想通了:“工具就是用来干活的,总在玻璃柜里躺着,会生锈的。”他和小张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刨床搬到厂里,调试的时候,老刨床“嗡嗡”转动起来,声音和几十年前在车间里一模一样。
小陈的工人围着看,都说:“这老伙计劲头还挺足!”王师傅也去了,摸着刨床的木柄说:“当年你父亲就说,这刨床的‘脾气’顺,能刨出最薄的木花。”
老刨床在厂里待了一个月,刨过的家具果然更光滑,榫卯的咬合也更精准。送回来的时候,小陈在刨床的底座上刻了行字:“老手艺,新日子。”
叶东虓把它放回原位,旁边多了块新说明牌:“真正的传承,是让老物件继续干活,而不是养老。”
第三十二章雪夜的木工坊
冬至前夜,下了场大雪,博物馆的互动区却格外热闹。叶东虓和江曼在这里搭了个临时木工坊,邀请来的人都是“老熟人”——李伯、周婶、小陈、林溪、小满……大家围在一起,准备做一批木勺,送给社区的老人当新年礼物。
王师傅虽然腿脚不太方便,还是来了,坐在火炉旁,指导年轻人打磨木坯。“勺柄要磨得圆一点,老人握着不硌手。”他拿起一把半成品,用砂纸细细打磨,“木头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
李伯负责给木勺刻简单的花纹,他的手有点抖,但刻出来的“福”字歪歪扭扭的,反而透着股亲切。“当年给车间的老伙计刻木牌,也是这么刻的。”他笑着说,眼里的光映着炉火。
江曼给每个人端来热姜茶,叶东虓则在旁边烤红薯,香气混着松节油的味道,在雪夜里弥漫。小张教孩子们用边角料做木珠,串成手链,说要送给妈妈。
木勺做好的时候,雪已经停了,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木勺上镀了层银辉。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暖暖的,像握着一小块阳光。叶东虓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这互动区早已不是简单的“体验区”,而是一个用木头串联起来的家,不管外面多冷,这里总有刨花的香和人心的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十三章木头的旅行日记
博物馆起了“木头的旅行”活动,请参观者把自己做的小木工品带走,记录它的“旅行故事”,再寄回馆里。第一个寄回故事的是个大学生,他带着自己做的木书签去了西藏,照片里,书签夹在一本经书上,背景是雪山。“它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看了场日出。”
还有个支教老师,带了一把木勺去了山区,照片里,孩子们用它喝玉米粥,勺柄上刻的小花被磨得亮。“它每天都在讲故事,说城里有个博物馆,里面全是会说话的木头。”
叶东虓把这些故事和照片贴在展厅的“旅行墙”上,成了馆里最温暖的角落。江曼说:“木头走得越远,我们的根就扎得越深。”
有天,他们收到一个特别的包裹,是那个自闭症孩子寄来的。他带着自己做的木蝴蝶去了海边,照片里,木蝴蝶被放在沙滩上,旁边是孩子歪歪扭扭的字:“蝴蝶飞了,木头记得海。”
第三十四章新老木匠的对话
市里举办“传统工艺创新大赛”,小陈带着他的“榫卯折叠桌”参赛,桌子不用时能折成平板,展开后却异常稳固,用的是改良版的“十字榫”。王师傅作为评委,给了他最高分。
“这桌子好就好在‘不丢本’,”王师傅在点评时说,“折叠是新法子,但榫卯的魂还在,这才是真创新。”
比赛结束后,小陈请王师傅去厂里看看,王师傅摸着新机器,说:“这些家伙比我们当年的刨子快,但记住,机器是死的,木头是活的,得让机器跟着木头走,不是木头跟着机器跑。”
小陈把这句话刻在了车间的墙上。不久后,他的折叠桌成了爆款,但他没扩大生产,而是坚持每批桌子都用传统榫卯拼接,说:“慢就慢点,不能让木头受委屈。”
叶东虓把折叠桌的样品放在“传统与现代”展区,旁边是王师傅年轻时做的八仙桌。两张桌子,一新一旧,却像在对话——一个说“我没变”,一个说“我变了,但根还在”。
第三十五章年轮里的约定
博物馆的泡桐树长得比房檐还高了,叶东虓和江曼决定给它做个“年轮记录”,每年在树干上做个标记,写下当年最难忘的事。
第一年的标记旁写着:“小满的香椿树结了种子,王师傅收了第一个小徒弟。”
第二年写着:“d展厅上线,海外访客突破一万人。”
第三年写着:“老刨床去小陈的厂里‘上班’,回来时带着新刻的字。”
喜欢厂院新风请大家收藏:dududu厂院新风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小说简介全咒界都能听见阿银我的吐槽作者银发天然卷文案一大把年纪却不要脸地和一群热血少年挤在jump漫里当中年主角的某天然卷杀青了好几年,已经过上了每天躺沙发在枕头里散发废柴大叔臭味的退休生活。但都快奔三了依旧jump毕不了业,每周一都会摸到实体店买漫画看,一遍看一遍吐槽。啊啊不是说少年漫的核心是友情努力和胜利啊,怎...
初入职场的那些年晓晓马雅完结文完整版是作者上上签大人又一力作,出来?小猪停了笑,淡淡的道我们两个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都被社会狠狠的上了一课啊!不过事情也不算是太糟糕,至少经历了那些劫难后,我遇到了真心待我的小帅。而你也不差呀,你经过魔鬼训练般的的工作强度,你的设计水准都能够在公司独当一面了,有经验有技能在手,你还担心找不到好的下家吗?只怕以后的工作单位,待遇会越来越好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看开一些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听了小猪的劝,马雅的心中郁结也一扫而空,是啊,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自己穿牛角尖了,想了想,自己也笑了,两个人相互看了一眼,默默的拿起酒杯碰了一下,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我们都相信,以后的人生一定会过的越来越...
综我以为你要攻略我作者竹岚子文案濑良垣深雪是个戏疯子。她会为了找一个合心意的新人,在城市的街头流浪一天。也会为了摸清某个角色,改头换面,制造一场成为对方此生阴影的邂逅。今天的深雪,也在为对手戏演员的尴尬演技而发愁。也在躲避被骗身骗心后寻人未遂的无辜群众。也在这位先生,我看你容貌清秀身材娇小,要不专题推荐综漫少年漫甜宠文在线阅读txt下载加入书架...
当垃圾导演和烂戏演员一起穿进古早狗血虐文中,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花瓶女演员变货真价实男霸总,狗血虐文变甜宠先婚后爱!女变男,爱豆转演员的蓝溪和垃圾导演穿进书中,被绑定了影后养成系统。评分达到90才能脱离世界,两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走剧情,殊不知从一开始就错付了小白花女主早已换成失忆的御姐影后,即使失忆...
青梅竹马十八年,不如天降十八天陈泽柳如烟番外全集小说推荐是作者赛博居士又一力作,是的,非诚勿扰!根据昨天聂有容的资料,赵金兰正在和死对头大乱斗,争夺荔枝台综艺部一把手的位置。这种体制内的职位,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前面的人退了,后面的人才能接上来。一旦错失机会,可能要等很多年。因此这种暗斗,常常就是赢者通吃。输掉的那一方,虽然不会被辞退,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结局要么转岗,要么被边缘化。如此一来,问题就简单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赵金兰的死对头,那就是方州的天然盟友。这份非诚勿扰企划案,便是他的王炸!…收起企划案,方州牵着小土豆一起去吃早餐。老板,来一份胡辣汤一份小笼包!方州喊道。小土豆也有样学样,脆生生地喊道老板,一份豆腐脑一份煎饺!他们没有打包,直接在早餐店里吃堂食。陈晚柠小口小口吃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