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老城区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透过百草堂的木窗,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墨刚把祖父留下的银制艾灸盒擦拭干净,放在柜台最显眼的位置,铜铃就“叮铃”一声脆响,苏曼丽提着一个古朴的木盒走了进来。
“林墨,我整理曾祖母遗物时,现了这个。”苏曼丽将木盒轻轻放在八仙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里面整齐叠放着一叠泛黄的信纸和一本巴掌大的线装小册,“这些都是曾祖母苏婉清写给你祖父的信,还有这本‘战地医记’,详细记录了他们当年在鹤年堂救治抗战伤员的经过。”
林墨伸手拿起一张信纸,纸张薄脆得仿佛一碰就会碎裂,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带着苏婉清特有的娟秀风骨:“鹤年兄,今日收治三名重伤员,枪伤深及筋骨,西药匮乏,只能以蛇涎草配方配伍艾灸施救,已稳住两人性命,唯愿战火早熄,苍生无虞。”
他一页页翻看,最后一封信的字迹有些潦草,墨色深浅不一,显然是仓促间写下的:“兄已归国,我亦将赴南洋推广中医,蛇涎草配方已妥藏于老君山,待盛世之时,当公之于世,愿艾火燎原,医道不熄。”
“战地医记”的内容更令人动容,每页都详细记录着不同伤员的姓名、病情、治疗方案和康复进度,其中一页画着简易的穴位图,标注着“枪伤急救灸穴”:“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隔蒜灸,每穴三壮,配合蛇涎草药膏外敷,止血止痛效佳。”
林墨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纸页,心里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祖父和苏婉清当年不仅是同门师兄妹,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用中医的智慧和医者的仁心,在战火纷飞中拯救了无数生命。“这些资料太珍贵了,”林墨抬起头,眼里满是坚定,“我们一定要好好整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知道中医在危难时刻的力量。”
苏清瑶端着刚泡好的艾草茶走进来,看到桌上的信纸和医记,也好奇地凑了过来:“这真是重大现!战地医记里的急救方案,放在现在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把它整理成通俗手册,交给急救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说不定能帮到更多人。”
三人正沉浸在这份厚重的历史中,陈小雨背着书包跑了进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师父,苏师姐,苏阿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青少年中医养生手册》销量破万了!出版社刚才给我打电话,说要紧急加印呢!”
“太好了!”林墨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小雨越来越厉害了,都成小有名气的中医科普作家了。”陈小雨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都是师父和苏师姐教得好,我只是把我们平时调理患者的经验,整理成年轻人容易理解的文字而已。”
她瞥见桌上的战地医记,好奇地拿起来翻看:“哇,原来中医在抗战时期这么厉害!我可以把这些故事写进后续的科普文章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医的历史和家国情怀,这样大家会更愿意接受中医。”林墨点点头:“这个主意好,中医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弘扬。”
上午十点多,林墨的手机突然响起,是李警官打来的:“林墨,抗战老兵周卫国已经抵达本市,他说特意来见你和苏曼丽,想当面感谢你祖父和苏婉清当年的救命之恩。”林墨立刻答应:“我们马上过去,麻烦你帮我们安排一下见面的地方。”
挂了电话,林墨和苏清瑶、苏曼丽带着战地医记和祖父的老照片,匆匆赶往老兵下榻的酒店。周卫国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头花白,背有些驼,但精神矍铄,眼神里透着老兵特有的坚毅。看到林墨手里的照片,老人眼睛一亮,颤抖着伸出手:“这是鹤年兄和婉清小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周爷爷,您好。”林墨握住老人的手,能感受到他掌心的老茧和微微的颤抖。老人激动地说:“当年我才二十二岁,子弹打穿了大腿,血流不止,是鹤年兄和婉清小姐用艾灸和草药救了我的命。婉清小姐每天给我换药、施灸,鹤年兄则冒着炮火四处寻找药材,他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还教会了我简单的艾灸技法,让我能在战场上自救,还救了好几个战友。”
林墨拿出战地医记,翻到记录周卫国病情的那一页:“周爷爷,这是您当年的治疗记录,上面写着‘周卫国,男,岁,枪伤致股骨骨折,失血性休克,隔蒜灸大椎、血海,蛇涎草药膏外敷,七日止血,三月能行’。”
老人看着医记上熟悉的字迹,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没错,就是这样!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找到他们的后人,报答这份救命之恩。现在看到你们把中医传承得这么好,我也就放心了。”苏曼丽趁机说道:“周爷爷,我们计划在老君山建立一个中医抗战纪念馆,展示曾祖母和林祖父当年的行医资料和医疗器械,您愿意担任纪念馆的名誉馆长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人立刻爽快地答应:“我愿意!能为传承中医做贡献,能让更多人知道鹤年兄和婉清小姐的事迹,是我的荣幸!”
从酒店回来,林墨和苏清瑶、苏曼丽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医抗战纪念馆。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文旅局,详细说明了纪念馆的筹建初衷和规划,文旅局非常支持,很快批准了申请,划拨了老君山脚下一栋闲置的老式建筑作为纪念馆场地。
传承班的学生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主动报名帮忙,利用课余时间整理战地医记和信件,扫描归档后制作成展览展板;周明远教授和王教授也主动提出担任学术顾问,帮忙撰写展览序言,梳理中医抗战的历史脉络。
与此同时,百草堂的日常诊疗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天,一位特殊的患者走进了店里,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刘伟,穿着一身救援制服,眼神躲闪,神色憔悴。“林大夫,我听说中医能调理情绪,就想来试试。”刘伟坐在诊疗椅上,声音低沉,“我在一次大楼倒塌救援中受了伤,之后就一直失眠、焦虑,甚至会出现幻觉,西医治疗了半年,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林墨仔细给他诊脉,脉象弦紧,舌苔薄白,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心神不宁。他想起祖父医案里“艾灸配情志疏导”的记载,又结合战地医记里的安神灸法,心里有了明确的方案。“你这情况适合温和灸,”林墨轻声说道,“我给你灸太冲、内关、神门、百会这几个穴位,能疏肝理气、宁心安神。另外,如果你愿意,不妨跟我说说救援时的情况,有时候把心里的事说出来,也是一种治疗。”
刘伟沉默了片刻,缓缓打开了话匣子:“那天我们接到报警,说一栋老旧大楼突然倒塌,里面有被困群众。我们立刻冲进去救人,就在我把一个小女孩抱出来的瞬间,余震生了,一块预制板掉了下来,砸在了我的腿上。我眼睁睁看着旁边的战友被埋在废墟里,却无能为力……”
他一边说一边流泪,林墨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没有打断他。苏清瑶在一旁熟练地点燃艾条,对着刘伟的穴位轻轻施灸。淡淡的艾香袅袅升起,混合着店里的草药气息,刘伟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这些,”刘伟擦了擦眼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这些话我从来没跟别人说过,心里一直憋着,现在说出来,感觉好多了。”林墨笑着说:“以后要是心里不舒服,随时可以来店里,我听你说。艾灸调理身体,倾诉疏导心情,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刘伟每周都会来百草堂两次,林墨每次都会给他施灸,然后耐心听他倾诉。渐渐地,刘伟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焦虑情绪也减轻了不少,脸上终于重新露出了笑容。“林大夫,太谢谢你了,”刘伟最后一次来复诊时,眼神明亮了许多,“我现在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还重新归队参加救援了。”
看着刘伟充满活力的背影,林墨更加坚信,中医不仅能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能治愈心理的创伤,这正是祖父所说的“治疾先治心”的真谛。
中医抗战纪念馆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理和布置,纪念馆终于迎来了开馆日。当天来了很多人,有几位和周卫国老人一样的抗战老兵,有中医界的专家学者,有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还有附近的村民和百草堂的老患者。
周卫国老人作为名誉馆长,身着整洁的中山装,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七十多年前,鹤年兄和婉清小姐用中医的智慧拯救伤员;七十多年后,他们的后人用中医服务百姓、传承文化。中医的艾火,从未熄灭,这种医者仁心、家国同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林墨也上台言:“今天,中医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我们不仅是为了纪念祖父和苏奶奶,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我们会把纪念馆打造成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历史、感受中医的魅力,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医者情怀一直传递下去。”
开馆仪式结束后,大家纷纷走进纪念馆参观。看着展板上的老照片、泛黄的信件和战地医记复印件,听着志愿者们的详细讲解,不少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一位来自海外的中医爱好者,在留言簿上写道:“中医不仅是一门医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大爱力量。”
就在纪念馆开馆的同时,海外中医分馆也传来了好消息。周明远教授打来电话,语气中满是兴奋:“林墨,海外分馆的艾灸培训课程非常受欢迎,已经培养出一百多名合格的艾灸师,不少学员还在当地开设了中医诊所,把艾灸技法和中医文化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周明远教授停顿了一下,“国际中医药联盟想邀请你担任副主席,负责全球中医艾灸的推广和标准化工作,这是对你医术和传承精神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机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心里一阵激动,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让中医文化真正走向全球,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我愿意!”林墨坚定地说,“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推动中医艾灸的国际化,让这缕艾火燎原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墨变得更加忙碌。他既要打理百草堂的日常诊疗,指导中医传承班的教学,还要抽出时间参与国际中医药联盟的工作,和各国专家一起制定艾灸的国际标准。苏清瑶、苏曼丽和陈小雨也主动分担了更多工作:苏清瑶负责整理和研究中医古籍,苏曼丽专注于中医抗战纪念馆的运营管理,陈小雨则继续深耕中医科普,撰写更多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和书籍。
这天,林墨接到了一个来自南洋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名叫陈志强:“林大夫,我是苏婉清先生当年在南洋收的徒弟的后人。祖父临终前特意叮嘱,要把苏先生留下的一批中医古籍和诊疗记录交给她的后人,让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林墨立刻安排好店里的工作,带着苏曼丽飞往南洋。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他们见到了陈志强老人。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樟木箱,里面装满了泛黄的古籍、手写的诊疗记录和配方手稿。“这些都是苏先生当年行医的心血,”陈志强老人感慨道,“她在南洋行医几十年,救治了很多人,还结合当地的气候和人体体质,改良了不少中医技法。”
这批资料果然价值连城,不仅有苏婉清在南洋行医的详细诊疗记录,还有很多失传的中医配方和技法,其中就包括蛇涎草的另一种炮制方法,能进一步降低毒性、提升药效。“这些资料填补了很多中医研究的空白,”林墨激动地说,“我们一定会好好整理和研究,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从南洋回来后,林墨和苏清瑶、苏曼丽投入全部精力整理这批新获得的资料。他们现,苏婉清在南洋期间,确实对传统艾灸技法进行了不少创新,创造出了更适合热带地区患者的“南洋温灸法”,操作更简便,见效也更快。
“我们可以把‘南洋温灸法’纳入传承班的教学内容,”苏清瑶提议道,“让学生们学习不同地域的艾灸技法,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诊疗思路。”林墨点点头:“还可以把它整理成标准化教材,在国际中医药联盟的培训课程中推广,让更多海外的中医从业者受益。”
与此同时,老君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也迎来了大丰收。传承班的学生们和村民们一起种植的艾草、九叶重楼、蛇涎草等药材,长势喜人,品质优良,不仅完全满足了百草堂的用药需求,还供应给了周边的医院和药店,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重回十年前的相逢苏木李昭卿完结文完整文本是作者黑怕小猫又一力作,重回十年前的相逢是作者黑怕小猫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现代言情,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苏木李昭卿,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我为了就爱慕虚荣的老婆惨死河中。重来一世,我决定这次过好自己的生活!...
韩婧嫚喜欢我?凌遇嗯,喜欢你。韩婧嫚我是姐姐。凌遇没血缘的。韩婧嫚我比你大六岁。凌遇正好,我可以做你的学生。反正岁月悠长,徐徐图之。前期奶后期狼,学生AlphaX体贴温柔Omega导师。(正文番外pdf一起55rmb,po上订阅的...
央美一枝花钓系旗袍美人VS表面清冷内里腹黑法学教授壁画修复师VS法学系教授江南多雨,宋辞礼第一次见长大后的舒静妤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烟雨季节里,十七岁的少女身子纤细,一身黑色旗袍包裹着少女曼妙的身姿,衣襟前别着一朵白花,苍白的脸色,浮肿的眼眶,让她看上去带着几分破碎的美感…都说京北风水养人,宋辞礼第三次见舒静妤是在自家...
简介她有一具三十岁的老灵魂,却寄生于十五岁的身体里。灵魂已残破不堪,身体却还娇嫩芬芳。江灵决意不再爱陈止安。她的身体有股甜香,像某种动物发情时的味道。陈止安吃上了瘾,想舔一舔她孤傲的灵魂。涉及乱伦SM男渣女贱...
外界传言,阴冷恐怖,从不懂怜香惜玉的邪王竟娶了一位王妃。 此女不但是个身份低贱天生痴傻容貌丑陋的医学废柴,还曾是太子不要的未婚妻。 可那位貌美如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