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章:义诊前夜的辨证叮嘱
铜人巷的夜色来得比往常早,夕阳刚沉到青砖黛瓦的檐角下,给错落的瓦当镀上最后一层暖金,巷子里就弥漫起淡淡的艾草香。那香气不是呛人的燥烈,而是陈化三年的醇厚,混着巷口老槐树的落叶清香,在微凉的晚风里慢慢散开。百草堂的灯还亮着,老式的白炽灯裹着磨砂灯罩,昏黄的光线透过雕着“松鹤延年”的窗棂,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撒了一把揉碎的金箔,连路边砖缝里冒头的苔藓都染着一层暖意。
林墨正蹲在地上,将一捆捆用红绳系着的三年陈艾条分门别类码进樟木箱。他的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握艾条施灸,带着淡淡的艾草黄,指尖轻轻摩挲着艾条紧实的桑皮纸外皮,能清晰感受到里面艾绒的细腻质感——那是他前几天特意请巷口的老药工帮忙捶打了三遍的,筛去了所有硬梗,只剩下细软如棉的绒絮。“腰腿痛用粗艾条,直径得够一点五厘米,火力足才能透达经络;高血压用细艾条,零点八厘米刚好,温和不燥,免得扰动肝阳……”他嘴里念念有词,每拿起一捆,都会凑近鼻尖轻嗅,那股混着阳光气息的草木香像定心丸,瞬间驱散了连日筹备的疲惫。樟木箱里垫着一层晒干的陈皮,既能防潮,又能让艾条染上淡淡的果香,这是祖父传下来的储存法子。
赵铁山坐在一旁的酸枝木太师椅上,椅背上搭着件洗得白的青布褂子。他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老年病辨证心法》,那是民国时期的线装本,纸页已经脆得卷,边角用细棉线仔细裱过。老人戴着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专注地盯着书页,时不时用指腹轻轻点一点上面的朱笔批注——那是他师父留下的手迹。案几上泡着一壶祁门红茶,粗陶茶壶里的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舒展,红褐色的茶汤透着清亮的光泽,茶香与艾草香交织在一起,在不大的堂屋里氤氲开来,格外提神。桌角还放着一个白瓷碟,里面盛着几块冰糖,是给熬夜时润嗓子用的。
“林墨,你过来。”赵铁山头也没抬,声音像浸过茶汤的老木头,沉稳中带着温润的回响。他的手指还停留在书页上“虚不受补”四个字旁边,指节因为常年诊脉,比常人更粗壮些,指甲缝里还嵌着淡淡的药渣色——那是下午炮制当归时沾上的。
林墨连忙放下手里的艾条,从衣兜里掏出块粗布手帕擦了擦手上的艾绒碎屑——那手帕是苏清瑶上次给他缝的,边角绣着小小的艾草叶图案。他快步走到赵铁山面前,微微躬身:“赵叔,您吩咐。”年轻人的身影映在灯光里,带着一股刚劲的朝气,却又因为常年浸染药香,透着几分沉稳。
赵铁山合上书本,指节轻轻叩了叩桌角的粗陶茶杯:“先喝口茶,润润嗓子。这茶是去年清明前的雨前茶,我特意存的,性子温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墙角堆得像小山似的物资——崭新的电子血压计、装在防震盒里的血糖仪、卷成筒状的大幅经络图、印着百草堂字样的食疗方手册,还有几十包用棉纸分装好的艾绒,每包上都用毛笔写着“腰腿痛专用”“高血压专用”的字样。“明天就要去社区义诊了,来的都是些老街坊,年纪最小的也过了六十,我得再跟你掰扯掰扯老年病的辨证门道,免得你忙中出错。”
“您说,我记着。”林墨拿起茶杯,温热的茶汤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祁门红茶特有的蜜香,驱散了整理物资带来的疲惫。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牛皮笔记本,那是他刚入行时赵铁山送的,封皮已经磨出了包浆,里面记满了各种病例和辨证要点,字迹从最初的稚嫩到后来的工整,清晰地刻着他的成长轨迹。他捏着笔,笔尖悬在纸页上方,随时准备记录。
“老年人的病,跟年轻人不一样,差着几十年的气血耗损呢。”赵铁山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出“笃笃”的轻响,语气严肃起来,“年轻人气血旺,像刚添柴的炉子,火势旺,病症大多单一,要么是实热,要么是寒湿,辨证起来就像看清水里的石头,一目了然。可老年人不一样,一辈子下来,种地的劳损、做工的风寒、生养的耗气、操心的伤血,都攒在身上,就像久炖的老汤,什么滋味都混在一起,大多是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辨证的时候要是敢一概而论,那就是拿人命开玩笑。”他拿起桌上的茶壶,给林墨续了半杯茶,“就说感冒吧,年轻人感冒多是风寒或风热,一副药就见效;老年人感冒,表面是咳嗽流涕,底子可能是肺气虚,你要是敢用大剂量的寒凉药清热,咳是止住了,人也可能垮了。”
他从案几抽屉里拿出一个蓝布包裹的医案,层层打开,里面是一摞泛黄的宣纸,上面用小楷工工整整写着病例。他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字迹:“你看这个病例,去年重阳前后接诊的,是巷尾卖糖炒栗子的张老爷子,当时他拄着拐杖来,说腰腿痛得下不了床,舌苔白腻得像一层米糊,看着就是典型的寒湿阻络,按常理该灸肾俞、大肠俞这些驱寒的穴位。可我给他诊脉的时候,手指刚搭上去就觉出不对,脉象细弱得像丝线,稍微一按就断了,再问他,才说晚上睡觉总心悸,稍微动一动就气短乏力。这就是寒湿阻络兼气血亏虚,得温经散寒和补气养血一起用,我当时给他灸了肾俞、大肠俞,还加了足三里、气海,又开了当归生姜羊肉汤的食疗方。要是只盯着寒湿治,不补气血,不仅没用,还可能耗伤他本来就不多的元气,那可就出大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凑近看着医案上的记录,上面详细写着患者的年龄、症状、脉象、舌苔,甚至连“晨起眼睑微肿”“夜尿三次”这样的细节都记着,还有赵铁山用红笔圈住的辨证要点:“老年病,先辨虚实,再分寒热,宁缓勿急,宁补勿泻。”他默默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手指轻轻划过纸页,能感受到笔墨沉淀的重量。“赵叔,我上次接诊的李奶奶也是这样,她总说头晕,我一开始以为是肝阳上亢,后来摸脉才现她脉象沉细,问了才知道她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睡着,是气血亏虚导致的头晕,后来灸了百会、足三里,又让她用红枣桂圆泡水喝,一周就好多了。”林墨补充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恍然大悟。
“还有高血压的老人,这可是义诊的重头戏,马虎不得。”赵铁山继续说道,眼神里满是郑重,伸手拿起桌上的经络图,指着太阳穴附近的穴位,“很多年轻大夫一看到老人血压高,就觉得是肝阳上亢,上来就用泻法灸太冲、行间,恨不得一下子把血压降下来,这可不行。老年人高血压分好几种证型,有些是阴虚阳亢,脸颊红,晚上盗汗,得滋阴潜阳,灸太溪、三阴交这些滋阴的穴位;还有些是气虚血瘀,总觉得胸闷乏力,舌头下面有青筋,得补气活血,灸足三里、血海;更有甚者是阳虚水停,脚肿得像面馒头,得温阳利水,灸关元、阴陵泉。要是辨证错了,比如给阴虚的老人用了温阳的穴位,不仅降不了血压,还可能让血压骤升,引中风,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
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经络铜人旁,那铜人是清代的老物件,身上刻满了细密的穴位,有些常用穴位因为常年指点,已经被磨得亮。赵铁山的手指在铜人的穴位上一一划过,力道轻柔却精准:“明天义诊,你遇到高血压的老人,先别急着施灸,让清瑶给测完血压,你再慢慢问。问清楚他们平时有没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的症状,早上起来有没有口苦,晚上睡不睡得着。再看舌苔,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的,是肝阳上亢;舌苔少、舌质红、脉象细数的,是阴虚阳亢;舌苔淡白、脉象沉弱的,可能是气虚血瘀,治法完全不同。记住,宁可多问十分钟,也不能凭一个血压值就下结论。”
林墨认真地点头,脑海里浮现出之前接诊的几位老年高血压患者,确实如赵铁山所说,症状错综复杂,没有一个是单一证型。他忽然想起上周遇到的一个病例,连忙问道:“赵叔,那要是遇到又有高血压又有腰腿痛的老人,比如上次来的王大爷,他血压oo,还总说腰腿凉,该先调哪个?我当时纠结了半天,怕调腰腿痛的穴位影响血压。”
“问得好,这就是老年人辨证的难点,多病共存,就像一团乱麻,得找到主心骨。”赵铁山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种情况,要抓主要矛盾。如果老人血压很高,头晕得站不住,甚至恶心呕吐,那肯定先调血压,腰腿痛暂时用轻柔的按揉缓解,选风池、曲池这些既能降压又能缓解头晕的穴位;如果血压控制得还可以,只是偶尔偏高,腰腿痛却影响走路,甚至晚上疼得睡不着,那就以调理腰腿痛为主,但施灸的时候要避开百会、大椎这些可能升压的穴位,改用肾俞、委中,同时加灸足三里补气,防止气血耗损。上次王大爷我记得是肾阳虚兼气虚,我让你灸肾俞、足三里,避开了百会,后来他血压也稳了,腰也不疼了,就是这个道理。”
他从桌上拿起一根艾条,递给林墨,那艾条粗细均匀,桑皮纸上印着淡淡的“百草堂”字样:“中医辨证,就像解绳子,得找到最核心的那个结,慢慢解开,不能乱扯。明天人多,估计从早上八点忙到下午五点都停不下来,你可能会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但越是忙,越要沉下心。多问一句症状,多看一眼舌苔,多摸一下脉象,宁可多花几分钟辨证,也不能凭经验盲目施灸。咱们开的是百草堂,不是江湖郎中的摊子,每一次施灸都要对得住‘医者仁心’这四个字。”
正在这时,百草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带着一股外面的凉气,苏清瑶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黑色文件袋走了进来,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鬓角的碎被汗水浸湿,贴在脸颊上。她穿着一件浅灰色的冲锋衣,拉链拉到胸口,里面是白大褂的领子。“林墨,赵叔,我回来了。”她一边说一边抬手擦汗,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她刚从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回来,为了准备明天的义诊,特意泡在图书馆查了一下午的老年病中西医结合调理资料,连晚饭都没顾上吃。
“快进来暖和暖和,外面风大。”赵铁山连忙起身,给她倒了杯热茶,“我就说你这孩子太较真,这些资料咱们老经验也够用,你还特意跑一趟图书馆。”苏清瑶擦了擦汗,把文件袋放在案几上,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沓打印整齐的a纸,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分门别类装着:“赵叔,这不一样,咱们中医辨证靠经验,但老人们现在也信西医的检查数据,我整理了老年常见病症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要点对照表,比如高血压的分级、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还有对应的中医证型和调理方案,明天遇到复杂病例,咱们可以对照着看,既准确又能让老人们放心。”她拿起一杯茶,咕咚咕咚喝了半杯,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从文件袋里拿出一沓打印纸,上面用红色、蓝色、黑色三种笔做了标注,红色圈着重点指标,蓝色写着中医证型,黑色补充着食疗建议:“比如糖尿病患者,我分了三种常见证型。如果空腹血糖过ool,同时伴有多食易饥、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尖红,就是胃热炽盛型,艾灸选胰俞、脾俞、胃俞,食疗方用冬瓜薏米汤;如果空腹血糖在o-ool之间,伴有乏力、气短、大便溏薄、舌苔淡白,就是脾胃气虚型,艾灸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食疗方用山药莲子粥;还有一种是阴虚燥热型,血糖不算特别高,但总觉得口干咽燥、晚上盗汗,就得灸太溪、肾俞,用百合银耳汤调理。这样分类,咱们明天一看数据就知道大概的证型,效率也高。”
林墨接过资料,小心翼翼地翻看,只见每一页都整理得条理清晰,甚至在页边空白处画了简单的穴位示意图,标注着“左手内侧”“膝盖外侧凹陷处”这样的提示。他忍不住赞叹:“太实用了,清瑶,上次我遇到一个糖尿病患者,只知道他血糖高,纠结了半天证型,要是有这份资料,当时就清楚了。这下咱们辨证就更有把握了,而且给老人们解释的时候,拿数据说话,他们也更信服。”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上面写着“应急处理预案”,下面列着低血糖、高血压急症、晕厥等情况的处理方法,连用药剂量都标得清清楚楚。
赵铁山也凑过来看了看,戴着老花镜逐行细读,时不时点头,最后满意地拍了拍文件袋:“清瑶这孩子细心,考虑得比我们周全。中西医结合不是说要丢了咱们的根,而是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辅助咱们辨证,让老人们更放心。明天你俩配合,林墨负责辨证施灸,清瑶负责测量血压、血糖,记录数据,再结合这份资料核对证型,双保险。遇到拿不准的,就喊我,咱们三个一起商量,不能出半点差错。”
苏清瑶笑着坐下,端起赵铁山泡的热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胃里,驱散了图书馆的寒气。“赵叔,您刚才在跟林墨说辨证的事?我之前跟着导师在老年病科实习,也现一个规律,很多老人看似是实证,其实底子都是虚的。比如有个张奶奶,感冒咳嗽,咳黄痰,看着是肺热,可给她用了清肺的中药,第二天就拉肚子,后来才知道她平时就怕冷,手脚冰凉,是肺虚兼肺热,得补肺和清肺一起用,后来给她灸了肺俞、太渊,又用了少量清肺的药,才慢慢好起来。”她拿出自己的实习笔记,翻到其中一页,上面贴着张奶奶的舌苔照片和脉象记录。
“没错,这就是‘老人多虚证’的道理。”赵铁山赞许地说,拿起桌上的艾条,指着燃烧后留下的艾灰,“老年人正气亏虚,就像快燃尽的炭火,抗邪能力弱,病症往往比年轻人复杂得多。就说明天可能会遇到的关节痛,很多老人都是年轻时在车间吹了冷风,或者在田里泡了冷水,落下的病根,现在年纪大了,气血不足,没办法把寒湿逼出去,所以一到阴雨天就加重,这就是典型的寒湿阻络兼气血亏虚。艾灸的时候既要用生姜、艾叶这些温性的东西温经散寒,又要搭配当归、黄芪补气养血,才能标本兼顾。要是只治寒湿不治虚,就像给漏了的锅添柴,火再旺也煮不熟饭。”
林墨忽然想起自己整理的调理方案,连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蓝色封面的笔记本,那是他特意买的活页本,方便随时补充内容。他翻到“腰腿痛”那一页,指着上面的记录:“赵叔,您看我这个方案,针对腰腿痛的寒湿阻络型,我选了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还加了阳陵泉,您觉得怎么样?我想着阳陵泉是筋会,能舒筋活络,对关节痛效果好。”他的笔尖停在阳陵泉旁边,那里画着一个小小的箭头,标注着“膝盖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赵铁山接过笔记本,戴着老花镜仔细看了看,手指在纸页上轻轻点了点,沉吟道:“穴位选得没问题,阳陵泉加得也对,筋会穴确实能舒筋活络。但有两个地方要调整,第一是剂量,老年人气血弱,艾灸时间不能太长,年轻人每个穴位能灸十五分钟,老年人最多十分钟,而且艾条要离皮肤远一点,大概三厘米,以皮肤温热不烫为宜,不能追求‘烫得舒服’的感觉,他们皮肤知觉差,容易烫伤。第二是手法,你这里写的‘雀啄灸’太猛了,一上一下的火力不稳定,老年人受不了,改成温和灸,把艾条固定在穴位上方,火力平稳持久,更适合他们。还有,足三里可以多灸两分钟,补气养血的效果更好,这是咱们的‘长寿穴’,多灸没坏处。”他抬头看向林墨,眼神里满是期许,“你能想到加阳陵泉,说明你用心了,辨证就是要这样,既要守规矩,又要灵活变通。”
林墨连忙拿出笔,把赵铁山的建议一一记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墨水在灯光下泛着光泽。灯光下,他的侧脸专注而认真,睫毛在眼睑下方投下淡淡的阴影,鼻梁挺直,嘴角微微抿着,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苏清瑶看着他,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她还记得第一次见林墨时,他拿着穴位图在铜人旁认穴位,连足三里都找不到,被赵铁山训得满脸通红;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制定调理方案,还能根据病情灵活加减穴位,这样的成长她看在眼里,也打心底里佩服。她悄悄拿出手机,调暗了屏幕亮度,拍下了这一幕,想留住这份认真的瞬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了,明天可能会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比如住在巷东头的李大爷,他去年中风后就一直坐轮椅,上次跟我说想让咱们给看看腿。”苏清瑶忽然想起社区李主任提到的情况,连忙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帆布包,拉开拉链,里面整齐地放着四个便携式的艾灸盒,“我特意在网上买的这种布制艾灸盒,轻便又透气,不用老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绑在穴位上就能灸,既方便又安全。”她拿起一个艾灸盒,展示给林墨和赵铁山看,盒子是藏蓝色的粗棉布做的,上面有圆形的透气孔,侧面有调节松紧的魔术贴,“我还在里面垫了一层医用隔热布,厚度刚好,既能让热力渗透进去,又能防止烫伤,尤其是皮肤敏感的老人,用这个最合适。我还分了大小号,小号的绑在手腕脚踝,大号的绑在腰上腿上。”
林墨接过艾灸盒,试着绑在自己的膝盖上,魔术贴的松紧刚好,不会勒得慌,艾条的热力能透过透气孔均匀渗透到皮肤里,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却不会烫到皮肤。他活动了一下膝盖,艾灸盒稳稳地固定在上面,不影响走路:“这个太实用了,清瑶,你想得真周到。上次李大爷来店里,光是让他坐直灸腰就费了半天劲,有了这个,明天他在轮椅上就能灸,也不用麻烦家人扶着了。”他把艾灸盒取下来,仔细看了看里面的隔热布,摸起来很厚实,边缘还缝了细密的针脚,能看出是苏清瑶特意加固过的。
赵铁山看着两个年轻人默契配合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嘴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你们这样准备就稳妥多了。记住,明天义诊,安全第一,疗效第二。老人们年纪大了,身体就像老瓷器,经不起折腾,哪怕效果慢一点,只要能缓解痛苦,就是好事,绝不能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冒险。”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还有,遇到自己拿不准的病例,别逞强,年轻人好面子我理解,但在人命面前,面子不值一提。及时喊我,咱们三个一起辨证,中医讲究‘会诊’,人多思路广,不容易出错。上次你给王大爷调血压,要是早点喊我,就不会纠结那么久了。”
正在这时,百草堂的门又被推开了,一阵清甜的香气先飘了进来,紧接着陈小雨提着一个印着卡通图案的保温桶走进来,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两个小酒窝格外明显。“林哥,赵叔,清瑶姐,我来啦!”她的声音像清脆的风铃,打破了堂屋的宁静。她穿着一件粉色的羽绒服,帽子上的绒毛沾着外面的寒气,手里的保温桶沉甸甸的,晃起来能听到液体晃动的声音。“我妈炖了一下午的银耳汤,放了莲子和百合,说你们熬夜准备义诊辛苦,让我给你们送过来补补身子。”她把保温桶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银耳炖得晶莹剔透,莲子和百合浮在汤里,看起来就很有食欲。“我妈说,银耳能滋阴润肺,百合能安神,明天你们要跟老人们说很多话,喝这个正好,还能缓解疲劳。”
“小雨这孩子真懂事,你妈妈也太客气了。”赵铁山笑着说,从碗柜里拿出四个白瓷碗,每个碗上都画着不同的中药图案——当归、人参、枸杞、甘草,这是百草堂的专用碗。他拿起勺子,给每个人盛了一碗银耳汤,汤汁浓稠,银耳炖得入口即化。“快喝点,补充点水分,明天从早忙到晚,肯定没时间好好吃饭。”他把一碗银耳汤递给林墨,又给苏清瑶和陈小雨各端了一碗,“小雨,你也喝,跑这么远路,肯定冷了。”
四人围坐在案几旁,手里捧着温热的白瓷碗,清甜的银耳汤顺着喉咙滑下去,暖意传遍全身。一边喝着汤,一边讨论着明天的分工,堂屋里的气氛格外温馨。陈小雨放下碗,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义诊分工表”:“我负责登记患者信息、维持秩序,还准备了一些小凳子和遮阳伞,怕老人们排队久了累着、晒着。我还打印了号码牌,按顺序叫号,这样就不会乱了。”她指着笔记本上的记录,“我还查了明天的天气,最低温度五度,有点风,我准备了几个暖手宝,放在登记处,给排队的老人暖手。”苏清瑶补充道:“我负责测量血压、血糖,结合我整理的资料初步判断病情,再交给林墨辨证,遇到血糖血压偏高的,我会先记录下来,提醒林墨注意。”林墨点点头:“我主要负责施灸和讲解调理方案,给每个老人制定专属的食疗方,写在卡片上,方便他们带回家。”赵铁山最后总结:“我就坐镇后方,处理复杂病例,随时提供指导,再给老人们解答一些中医养生的问题。咱们四个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明天肯定能顺利完成义诊。”
“对了,我还准备了一些应急药品,放在这个急救包里。”苏清瑶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急救包,上面印着白色的十字图案。她打开急救包,里面的物品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里面有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还有创可贴、消毒棉片、碘伏、纱布,万一有老人不小心擦伤,或者突不适,能先应急处理。”她拿起一瓶降压药,指着上面的标签:“这是短效降压药,要是遇到高血压急症,能临时用一次,缓解症状,然后赶紧送医院。”她又拿出一本急救手册,“我还查了急救流程,打印出来放在包里了,如果遇到老人晕倒,先判断意识和呼吸,再拨打o,同时进行简单的急救,比如掐人中、灸百会,但要注意血压高的老人不能灸百会,改用按揉内关。赵叔,您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看着苏清瑶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还记得第一次和苏清瑶见面时,两人因为“中医要不要结合西医”的问题吵得面红耳赤,苏清瑶坚持西医的精准性,他则坚守中医的辨证论治。可现在,他们却能并肩作战,苏清瑶用西医的检查数据辅助他辨证,他用中医的调理方案缓解患者的痛苦。从一开始的学术交锋,到现在的默契配合,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像赵铁山说的,中医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互相扶持。他低头喝了一口银耳汤,甜而不腻,就像此刻的心情。
“赵叔,您以前参加过那么多义诊,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棘手的病例呀?”陈小雨喝完一碗银耳汤,又盛了一碗,眼里满是好奇,像个追着听故事的孩子。她从小就听巷子里的老人说赵铁山医术高明,能治很多疑难杂症,一直想听他讲讲行医的故事。她托着下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赵铁山,连嘴角沾着的银耳都忘了擦。
赵铁山喝了一口银耳汤,放下碗,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回忆。“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记得十年前,我跟着师父去乡下义诊,那地方偏远,路不好走,我们坐了三个小时的拖拉机才到。村里有位老爷子,九十多岁了,瘫痪在床好几年,家里人都快放弃了,说是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用。我们去的时候,老爷子躺在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不仅腰腿痛得厉害,还伴有咳嗽、咳痰,痰是白色的稀痰,舌苔又白又腻,脉象沉弱得几乎摸不到,典型的寒湿阻络兼肺脾气虚。当时村里的老支书跟我说,别费力气了,老人年纪大了,能安安稳稳走就行。可我师父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放弃。我跟着师父给老人灸了肾俞、肺俞、足三里、气海,每天灸二十分钟,还教他家人怎么给老人翻身、按摩,防止褥疮,又开了个补气养血的食疗方,让他们用黄芪、当归炖鸡汤给老人喝。”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睛里闪着光芒:“没想到坚持了一个月,老人居然能坐起来了,咳嗽也减轻了不少,能自己喝粥了。又调理了两个月,老人居然能扶着墙走路了,还能跟我们聊几句家常。后来他家人特意赶了几十里路来城里感谢我们,给我们带了一筐自己种的苹果,又大又甜。所以说,老年人的病,看似复杂,但只要辨证准确、方法得当,有耐心有爱心,就有改善的可能,我们做大夫的,最不能有的就是‘放弃’两个字。”他看向林墨和苏清瑶,语气里满是期许,“你们年轻,以后行医的路还长,一定要记住,医者仁心,心到了,医术才能挥最大的作用。”
林墨听着赵铁山的故事,心里更加坚定了明天好好义诊的决心。他放下碗,拿起桌上的大幅经络图,铺在案几上,最后确认了一遍常见病症的穴位组合。经络图上的线条清晰明了,穴位用不同颜色的圆点标注着,红色是常用穴,蓝色是辅助穴。他用手指在穴位上一一划过,嘴里默念着辨证要点:“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寒热并存者,温清并用……”他想起祖父生前常说的话:“穴位就像钥匙,辨证就是找到锁眼,只有钥匙对了,才能打开门。”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辨证准确,才能药到病除。
苏清瑶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悄悄拿出手机,调了静音模式,拍下了这一幕——灯光下,林墨穿着洗得白的棉麻褂子,手里拿着经络图,眉头微蹙,嘴里念念有词,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案几上的艾条整齐排列,用红绳系着,像一排整装待的士兵,空气中弥漫着艾草和茶香,还有银耳汤的清甜。她觉得,这就是中医传承最美好的样子,有坚守,有传承,也有创新;有老一辈的经验指导,有年轻一辈的努力学习,还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前行。她把照片存进手机相册,命名为“传承”,想留住这份温暖的瞬间。
夜色越来越深,铜人巷里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巷口的路灯还亮着,投下长长的影子。巷子里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传来的狗吠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百草堂的灯还亮着,昏黄的光线透过窗棂,照亮了门前的青石板路。林墨、赵铁山、苏清瑶、陈小雨还在忙碌着,林墨将艾条按照粗细分类装盒,苏清瑶将调理资料按病症整理好,陈小雨将号码牌和登记表格分装在不同的文件袋里,赵铁山则在检查急救包和应急药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眼底有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里却充满了期待,像即将上战场的士兵,既紧张又兴奋。
“时间不早了,快十一点了,你们也早点回去休息吧。”赵铁山看了看墙上的挂钟,那是一个老式的摆钟,时针已经指向十一点。他揉了揉有些酸的肩膀,“明天早上八点还要在社区广场集合,早点休息,养足精神,才能更好地为老人们服务。咱们是去给老人们送健康的,可不能自己先累垮了。”他走到门口,打开门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外面有点凉,你们路上注意安全,林墨,你送送清瑶和小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林墨点点头,把最后一捆艾条放进樟木箱,锁好箱子,钥匙放进贴身的衣兜。他走到赵铁山面前,微微躬身:“赵叔,您也早点休息,明天还要麻烦您坐镇呢,有您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他想起明天可能会遇到的复杂病例,有赵铁山在,就像有了定海神针,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重回十年前的相逢苏木李昭卿完结文完整文本是作者黑怕小猫又一力作,重回十年前的相逢是作者黑怕小猫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现代言情,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苏木李昭卿,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我为了就爱慕虚荣的老婆惨死河中。重来一世,我决定这次过好自己的生活!...
韩婧嫚喜欢我?凌遇嗯,喜欢你。韩婧嫚我是姐姐。凌遇没血缘的。韩婧嫚我比你大六岁。凌遇正好,我可以做你的学生。反正岁月悠长,徐徐图之。前期奶后期狼,学生AlphaX体贴温柔Omega导师。(正文番外pdf一起55rmb,po上订阅的...
央美一枝花钓系旗袍美人VS表面清冷内里腹黑法学教授壁画修复师VS法学系教授江南多雨,宋辞礼第一次见长大后的舒静妤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烟雨季节里,十七岁的少女身子纤细,一身黑色旗袍包裹着少女曼妙的身姿,衣襟前别着一朵白花,苍白的脸色,浮肿的眼眶,让她看上去带着几分破碎的美感…都说京北风水养人,宋辞礼第三次见舒静妤是在自家...
简介她有一具三十岁的老灵魂,却寄生于十五岁的身体里。灵魂已残破不堪,身体却还娇嫩芬芳。江灵决意不再爱陈止安。她的身体有股甜香,像某种动物发情时的味道。陈止安吃上了瘾,想舔一舔她孤傲的灵魂。涉及乱伦SM男渣女贱...
外界传言,阴冷恐怖,从不懂怜香惜玉的邪王竟娶了一位王妃。 此女不但是个身份低贱天生痴傻容貌丑陋的医学废柴,还曾是太子不要的未婚妻。 可那位貌美如仙...